这大概是第一部从头到尾都讲上海话的电影,看得很色艺。虽然宣传说“不管几岁,爱情万岁”。不过,我觉得爱情只是电影的外壳,其实并不是为了表达爱情,而更像是描述一座城市,恋上一座城,而非一个人。
中年人的爱情,是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有片刻的安宁与向往,把生活掰碎了过,螺蛳壳里做道场,一样都不能少。五个主角,男主白老师,因为老婆出轨离婚,儿子长大成人,一个人坐拥浦西上只角弄堂里小别墅一栋,还有两只亭子间,靠收租为生,曾经的小学美术老师,现在教爷叔阿姨画画,业余爱打鼓、烧菜。
男二老乌,上海老克勒,任何时候,连踏脚踏车时都西装笔挺,礼貌有加,一生未婚,住白老师斜对面,彼此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李小姐,是白老师的追求对象,失败的涉外婚姻,赔进去两套房子,留下可爱的混血儿玛雅。广告制片,文艺女中年,在梦想与现实间徘徊,既想得着彼此的好,又纠结不愿付出。
Gloria,貌美如花的台湾富商太太,老公失踪月余,在白老师这里学画画解闷,闲来不忘逗逗白老师,开他玩笑,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蓓蓓,就是那个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的白老师前妻,闲暇学学探戈,白老师妈妈总希望两人复合,所以穿针引线、不亦乐乎。
平心而论,这几个人都不算得意,人到中年,未来的路越来越清楚,不像年轻的时候有那么多的可能性,这个年纪这个阶段,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左思右想,算计算计,于几于人,何为最优解。
白老师虽然面目模糊,肚子也大,好歹还是对自己的未来有要求,也愿意勇往直前,只是,中年人的开始难免激进了点。
三个女人一台戏,况且还有那么多瓜葛,第一次五人聚会,高潮迭起,妙语连珠,上海闲话交关好白相。
这幕情景很像王安忆的《长恨歌》里,王琦瑶解放后在弄堂里给人打针为生,约了毛毛娘舅和他表姐还有莎莎一起搓麻将。明明是最无聊最落魄的时刻,偏偏还是要开出花来,该有的都不能少,地方小,也要清清爽爽,漂漂亮亮,搓麻将的下午茶也是要准备的,糖炒栗子红宝石小方还是要有的。
这,大概就是上海的魅力了。任何时刻,做人要有腔调。法租界的梧桐下,随处开启的奶茶店还有其他小店,精致而不失分寸,点到为止。
王琦瑶对吴佩珍说,做人就两样,要么面子,要么里子,我是要里子的。吴佩珍妈妈说,像她这样的弄堂里走出来的女儿,不见世面还好,见过世面的,最后也只能去住爱丽丝公寓了。
最是寻常,人间烟火气。看白老师踏脚踏车穿行道路上,到水果摊头买水果,去小店买出口转内销的大短裤,日子就是这么过。
三个女性,各自代表了不同身份、特质。李小姐算是独立女性,一头紫色短发,干净利落,走路带风,也爱在窗台上抽个小烟。Gloria,有钱有闲,但也寂寞,那幕KTV场景,好有白马会所的feel。蓓蓓,任性骄傲,有点知识分子的臭脾气。
好在,这部电影里的角色,并无脸谱化,每个人都很灵活生动,立体的,演员演得也相当自然、松弛,几乎没什么表演痕迹。看起来就是在上海的生活,过日脚。不像有些电视剧,一出来就是江景豪宅,太太pk爱马仕,这样的生活,太远太远。虽然从点滴描述中,也看得出这几个人在上海的日子过得不错。
那个苏北的小皮匠是个亮点,出口成章,还能讲英文金句。那句话说“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是别人的,实践才是自己的,不亲身经历过,道理始终还是道理,不是你的。
导演非上海人,却把上海拍得很美,上海的魅力并不在于那些高楼大厦,而是寻常生活里的活色生香,那些,才是里子。
演员阵容强大,都是名角。好几个上海籍的,讲上海话毫无压力,精妙绝伦。芸芸众生中的活色生香。生活,即使一地鸡毛,也还是要掰碎了,细细过啊。
老乌的梦中情人,难忘回忆,让我联想到一部香港电影,名字忘了,也是说有个老阿姨从前与荷里活大明星恋爱过,从此一直活在过去里,大家都以为她疯了,最后才发现,老阿姨说的是事实。对老乌来说,欧洲就是一个绮丽的梦,正如谈到早年的香港,就会想到苏丝黄。
是一部拍给懂经上海的观众看的电影。好多细微处,话一出口,会心一笑。上海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