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子
终于到模式这一章了,当时正是被模式吸引才认真来看这一本书的。那时妞妞爸爸跟我说同事家的小孩去面试一个小众的数学班老师往方格里摆一块红色积木一块蓝色积木再放一块红色一块蓝色,什么也不说就让他学老师放几块积木到格子里。这就是在测试他会不会识别和重复老师的模式。我听了以后发现原来数学比我想象的更加丰富有趣,然后才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数学启蒙中来。
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排成的重复或递增的序列,它们存在于真实世界和数学中。人类的大脑生来就能感知模式,寻找看似无关的信息的相似之处,把他们整合成一个整体。识别模式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预测和归纳。实际上模式会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积木
按秩序摆好积木:三角形、方形、圆形,三角形、方形、圆形,三角形、方形、圆形……然后让孩子接着往下摆。也可以摆好后,从中间拿走一块,问问孩子中间缺了哪一块。
读绘本
绘本本身就是某种模式的重复。例如深受孩子喜爱的《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里面的句型都是“……你在看什么,我看见……在看我”。第一次从图书馆借回来,妞妞每天都要读几遍。后来购买英文绘本也首选了英文版的《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现在连洮洮也能随口来几句“ yellowduck, yellow duck, what do you see?”。看来小孩子天生就喜欢规律。《打瞌睡的房子》则是递增的模式,老奶奶在床上,小男孩在老奶奶上面,小狗在小男孩上面……在和孩子共读绘本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数学的模式。
身体动作
什么材料都不用也能玩的游戏:用手依次拍拍头、肩膀、膝盖,头、肩膀,膝盖……重复几次,让孩子照着做或观察你少做了哪一个动作。还有拍手游戏:“你一我一笑眯眯……”,只要做有规律的重复性的动作都可以。 通过这些游戏就可以让孩子从语言、听觉、视觉、身体各方面来体验模式的重复性和规律性,从而使模式的概念储存至长时记忆中。
下面是上星期我们家学模式概念时玩游戏过程。 先把《打瞌睡的房子》看了一遍,然后准备一些备用的积木,准备好了再从头读一遍绘本。读到“一个打鼾的老奶奶睡着床上”时,我要求妞妞:“请找一块积木来代表老奶奶。”妞妞找来了蓝色的积木。读到:“一个做梦的小孩在老奶奶身上”时,我又要求妞妞:“请找另一种颜色的积木来代表小男孩。”妞妞找来了白色,于是第二组积木是蓝色上叠一块白色。后面依次是红色代表昏昏欲睡的狗、粉色代表打盹的猫、绿色代表呼呼大睡的老鼠、黄色代表一只跳蚤。绘本每一页上多一个睡觉的角色,我们就每一组多一块不同颜色的积木,完成后我们开始讨论。
我 :“请观察一下每一组有什么特点?”
妞妞:“第一组只有蓝色色,第二组有蓝色和白色,第三组有……”妞妞描述了每一组的颜色。
我 :“数量呢?”
妞妞:“1,2,3,4,5,6。”妞妞又指着每一组积木数了一遍。
我 :“嗯,每一组都比前一组——”
妞妞:“多1个。”
我 :“对啦,这就叫递增,每一组都比前一组多1。”(其实我准备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想到她还有其它发现)
妞妞:“妈妈,它们好像楼梯。”
我 :“是啊,楼梯也是一阶比一阶高。很多事物都有这个规律的哦!”
妞妞:“哆瑞咪发嗖啦,啦嗖发咪瑞哆。”妞妞指着每一组积木唱出了对应的音阶。
我:“好吧,这个是我没想到的,音阶也是递增模式。”
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有时候他们的思维太发散需要家长来引导思考,但更多时候孩子的思路可以给大人更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