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再说说治理天下的大学问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内心里追求的学问是做人做事的真学问。但春秋末期,天下大乱的端倪已经显现,诸侯个个以王霸天下为志。孔子虽然可以超然于世外,笃定的以“人不知而不愠”的态度继续追求学问,他的弟子们却不能如此,人人都有治乱“平天下”的雄心,个个都以“道千乘之国”为使命。所以,孔子的讲学,难保不涉及到“为政”的问题。《论语》中专门设有一编《为政第二》来讲这个问题,就是在《学而第一》中,也少不了多次提到这个问题。
虽然是圣人,也照样面对各种不如意。弟子们不厌其烦的问“为政”的问题,常常闹得孔子他老人家备好的课总是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同今天教师上课时,学生爱插嘴是一样一样的。问得无法脱身了,老师想开溜,只能说:大家一个一个来,待会我让课代表逐个回答大家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课堂上,有子应该算是“礼”这门课的课代表。老师烦了时,他有时候会代老师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有子代解的是“如何学习先王之道——以礼乐治天下”的问题。
春秋末期,是乱世的开头。大家见乱思治,首先急于弄清的是春秋前的清平治世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用以治理当前的乱世。
有子便是按照这个思路为大家解惑的。
一、“先王之道”美在何处?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先王们治理天下的大道,真是不错,小事、大事都由老师所讲的“礼”来统筹,从而使天下井然有序,呈现出清平治世的气象。
先王们是谁?
由春秋而上观,无外乎那几个部族王朝——有虞氏、夏、商、周。“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
先王之道美在何处?
《礼记》中讲:“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尚齿是尊重上年岁的老者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治世有个共同的特点——尚齿。一定程度上讲,“尚齿”也是礼的根本和源泉。
一句话概括礼的话,应该是“临大事,老者决之”。
二、“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古人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唯有效法天地,融入天地,才能与天地并存。所以,古人的追求是效法天地、融入天地,乃至于与天地并存。
《乐记》中讲:“礼者,天地之序也”。意思是说,礼,是天下圣人观察到的天地秩序与规律。换句话说,是圣人依照天地秩序和规律制定了“礼”。
“礼”是用来体现天地、自然的秩序与规律的。
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也是有出处的。《乐记》中还有一句话:“乐者,天地之和也”。也就是说,古人制乐,是为了表现天地、自然的和谐的。
把“礼”和“乐”放在一起,“礼”是体现秩序与规律的,“乐”是表现自然和谐的。最难得的是什么?当然是“礼”能达到“和”的状态,“乐”能受到秩序与规律的约束,这样的“礼”和“乐”才是完美的。
所以,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治理天下的大道就是如此这般完美。
三、治世之美是怎么来的?
人们天然的善于感受天地自然的和谐,甚至天然的乐于表现和创造这种和谐。但这种和谐却并不是轻易就能来的。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进一步解释道:乐于追求和谐的人们,以逐求这种让人愉悦的和谐为目标,但这种和谐并不会轻易得来。如果不能仿照天地自然的规律与法则来约束这种从个人出发的追求,清平治世也是难以形成的,人们最初一味追求的天地自然的和谐也难以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