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沪生写作课开讲,长达数小时的语音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既有个人成长、写作经历的分享,又有针对学员关于写作课种种疑问的解答。以下是为这节课之后的总结和感悟。
一、避免内容的空洞
其实,在这次课程之前,我一直以为一部好的作品必是宏伟事件和抒情的混合体。通过今天的写作课,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沪生老师告诉我们,初步尝试写作的人通常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内容空洞。为什会内容空洞呢?部分原因就在于作者过多的渲染自己的感情和情绪而忽略对客观事情的描述。这样一来,即便作者感情充沛,但读者无法知晓裹挟这些情绪的来龙去脉,难免会觉得莫名其妙,更枉谈情感共鸣。除了处理好描述与抒情的关系,作品还需言之有物。简单来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作者负责讲故事,给读者留出充分的空间来盛放读者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此外,避免空洞还需言之有物,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便是所说的“物”,细节是使“物”充实的不二法宝。在课上,沪生老师不止一次强调细节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细节可以是生活中的观察,也可以是构造出来的。对初步尝试写作的人来说,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活来获取细节灵感,比如花开的样子,一个人醉酒的样子……这样的积累越多,塑造故事的能力就会越强。只有把细节说清楚,画面感才会足够清晰,作品的轮廓也会更加鲜明。
二、关于如何获取写作素材
作为一个念了近20年书的年轻人,时常觉得自己生活阅历单一,如果想要写作,该写些什么?沪生老师给了我答案。首先,多读 一些经典书籍。其实,阅读不同类型的经典书籍的过程也是寻找自己写作风格的过程,只有你了解的风格越多,你才能确定自己喜欢和适合哪些风格。此外和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习写作手法,积累好词好句,刺激自己的创作欲望。其次,多看一些偏文艺的影视作品,挖掘自己的情绪敏感点,刻意来找寻灵感。说到这一点,我特别的有体会。有的时候影片中的一句话,其他人看了没什么感觉,自己却会泪流满面。类似这样的影片有很多,看过之后总会很久拔不出来,肿胀的情绪无处安放。这时候我总会觉得安慰,你看你的感觉有人感同身受,可以把自己无法表达的感情演绎的淋漓尽致。第三,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度,我觉得这是获取素材最重要的一点。我想,想要写作的人应该多少都有对生活的敏感吧。或是对生活不满、或是充满迷茫、或是不安于现状、或是对未来不确定的幻想。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我们对生活有自己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感知。
我希望,通过写作,可以使我具有感知生活细微之处的能力,可以具有表达自己的能力。希望可以,在大部分孤独的时间里,偶尔可以找寻一些共鸣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