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者:A君(第一次爆私图,我都被自己感动了,算福利吧)
沟通者简介:思考者/绘画(虽然A君一直很谦虚,但绘画水平接近专业级别)/遛狗
沟通关键词:虚无、承受、幻灭
沟通鉴定:人生而孤独,只是每个人选择面对孤独的方式不同罢了;生活五味陈杂,只是每个人选择面对生活的态度不同罢了。
启示录:
写在前面的话:帅气的短发、直截了当的性格,来者不拒的话题和只有更广、没有最广的接受度,这是A君吸引我的地方,也是我欣赏她的地方。这两年与A君接触不多,但每一次接触总能带给我“惊喜”。这个“惊喜”,不是传统意义上得到一个梦寐以求小物件的“吃惊”和“喜悦”,而是一种在思想上的宽容和接纳。A君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一直在我之上,但跟她沟通完全没有压力,一方面在于她宽容的心态不会让我产生“被嫌弃”的感觉,另一方面是她在接受我思想的基础上会引导我往下思考那么一点点。
也许,这就是哲学带给她的思维习惯。没错,这是一个在南京某知名大学(对,就是你的第一或者第二反应)主攻外国哲学,却对绘画有着近乎疯狂的热爱,同时练练空手道、做做小手工、遛遛小狗狗、打打小游戏的人。不要问我A君为什么要走“另类学霸”的路线,因为,这么多年了,我俩在风格上始终各有特色,所以此番我也只能凭自己一颗还算敏感柔软的心去感知她的变化,虽然只有那么一点点。
A君是我的大学同学,我们主攻相近的专业却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我继续在文学的深海里挣扎,而A君却早早明确了此生所爱,与哲学为伴、执着热烈。
大学时的A君就是个充满思想光辉、特立而又独行的人——“走自己的路,让闲人去说吧”。于是,她在数量庞大、诸多类型的书籍中找到了能让自己产生心灵共鸣的那个门类——哲学。
知识是庞杂而又丰富的,我不懂哲学,亦不知其中的乐趣,但我知道在哲学殿堂里遨游的A君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宽容的心态,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更为理智、客观。
“怎么感觉现在的你看问题有着浓浓的鸡汤感?”
知我者A君也。
和A君最喜欢探讨的就是有关“生死”的问题,大学时如此,现在亦是,而且,我只愿跟A君探讨这个问题,哪怕自己的理解充斥着浅显而又生涩的感觉。
“你告诉我什么是涅槃?”A君了解我,所以问得简单而又直白。
“解脱——解脱就是涅槃。”我的回答亦是直截了当。
“那轮回又是什么?”
“是无休止的苦海,困扰你的所有事物,比如物质、情感、执念、妄想等。”
“那死亡呢?”
“死亡是事实,每个人都得面对的,就像每天的吃饭、休息一样。不同的是,这个事实我们都知道,却不知道它何时降临、又降临何处。”
“还有呢?”
“一切对死亡唯恐避之不及和过分美化的态度都是没能正确认识死亡。最好的面对死亡的态度是充满信心、平和释然,即我们在死亡降临的那一瞬间心下释然,没有需要后悔和抱怨的事情,这源于我们此前的积累,这就如我们需要面对一场考试,但在考试前有认真地复习准备,这样,我们能够充满信心地进入考场,至于结果如何,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因为我们已经做到了无怨无悔。”
“怎么感觉现在的你看问题有着浓浓的鸡汤感?”A君认真地听我说完后,只是这样说。
我一愣,好像是这么回事,如果说曾经的我还留有一丝理智与客观,那么这两年的我简直被主观和感性绑架了。
“我的看法是”,我知道A君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的执着,“死亡确实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涅槃亦是解脱,但死亡并不意味着‘解脱’,换句话说,人是具备精神的,只有当一个人‘死透了’的时候,才可以说得到了真正的解脱,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所以说对死亡过于美化的态度不是真正地理解死亡的奥义,那只是一种逃避。”
“那也可能不是一种逃避。比如欧洲的一些哲学家会以死亡来宣誓某种奥义,你觉得他们得到解脱了吗?”
与A君接下来讨论的重点是佛教的“大幻灭”,而我一直强调藏传佛教的“来生”说,讨论的结果是“死局”。很显然,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都有自己的小执念,也都还没能真正领会我们所接受的理论:真的有来生这么一说吗?肯定,抑或否定?是不是只有相信一种类似虚无的存在才会有那种虔诚和敬畏的感觉?所谓的“大幻灭”和涅槃超脱,真的好吗?
两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周围的一切都在变,我们亦在变。
这两年,自认为“一成不变”的我都开始慢慢打开自己,逼迫与被逼迫与外界发生联系,就更不用说一直有自己想法、经历颇丰的A君了。
每个人在极力坚强的另一面都会有些许的脆弱,在外界看来潇洒自如、勇往直前的A君在谈及自己挚爱的绘画时也会有一丝犹疑:“如果有一天我对绘画也提不起丝毫兴趣,那么……”
我及时打住——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曾经不止一次告诉自己:“至少我还有文字”,我不敢再往后想哪怕那么一点点:“如果有一天连文字都拯救不了我的时候……”
活在当下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记得以前常听妈妈说,“你上了大学就好了,就没事了”
后来又说,“你考上研就好了,就没事了”
然后又说,“你拿到驾照就好了,就没事了”
还会说:“你拿到护照就好了,就没事了”
如此种种,妈妈的念叨从未停止,但她在对我的态度中忽视了一点,那就是,生活本就不会那么简单,它不是课堂作业,写完就没了;也不是一次性筷子,用完就丢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不会空,都有这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学业生涯的告一段落并不代表学习的停止:生活中有太多太多需要尝试和学习的东西,这都需要我们理智地规划和长久地经营。
只可惜,这两年我无法保持如水般平静的心态了。而A君却可以相对保持一定的理智与客观。当然,这才是我认识的A君——纵使周围瞬息万变、斗转星移,她还是那个我在人群中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一下就能认出、找出的A君。
愿岁月静好,平静如初。
愿无常之中,心念仍在。
作者有话说:与A君聊了很久,在不得不结束的时候,A君略带严肃地问我是不是打算“彻底放弃”学业?我心里有点难过,但还是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A君是了解我的,她说我先别这么快做决定,可以缓两年,至少不可以用那样一个烂理由“彻底”放弃自己曾经那么执着的东西。
其实,我说的“放弃”,是暂时放弃那些带着“功利性”和“光环感”的东西,比如学位、学科分支和某些硬性规定。我不是一个随意放弃的人,文字是我用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我只想构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任何期望和希冀,所以也不会产生落差和对比。我的文字,必须真实;我的世界,必须纯澈;我的心念,必须如一。
就我目前的境况而言,二十四年当中有二十二年我的心念是专注而轻安的,所以明澈如一,就算偶有风吹雨动,也不会对我产生大的干扰和影响。但我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任何人的心念都不可能明澈得没有一丝杂质,当我不能容纳波动的时候,亦会痛苦,这就如一坛泥水一般,感觉纯澈是因为静谧安然,但是,一旦被搅动,那就是混沌一片,至于自己为什么不再具备如往昔那般的良好保护力、容纳力和安定力,我也在寻找答案,但我不希望它成为羁绊我的执念,因为,不管是好的经验还是负面的经验,都不应该成为一种执念。
我现有的人生经验告诉我,我体会到的最深刻的幸福,是没有参照、没有惧怕、没有希望但很踏实的感觉,那种感觉,是平静,亦是高昂。
禅宗有句名言:“当我吃饭时,我就吃饭;当我睡觉时,我就睡觉。”现在的我会提醒自己专注地吃每一口食物,辨别每一口食物的味道,细细咀嚼,感受那种专一;会安安静静地看每一段文字,不刻意追求进度,克服心理的恐惧和不安;会穿着简单舒适的衣服打着伞在阳光下慢慢地走,不急不燥、缓慢安适……
活在当下的表现之一,就是勇敢面对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一切,心态平和,理智安然。
如果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修行的最佳状态就是能够活在当下、面对真我并源源不断地流露灵感。
与君共勉。
认识有趣的人,知道有趣的事,相信沟通的力量,每天半小时,打造生活启示录。
这里是聂溪绯,一个处在成长过渡期但始终相信文字自我救赎力量的文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