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很多人会跟我一样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把某某某的脑子借我用一用就好了。
「借脑子」这件事真的很难吗?实话说,最大的难点,就是别人积累多年的思考方式,自己并不具备。不具备其实也没关系,把这些牛人的著作拿来,「把关键点按照书中的逻辑顺序」提炼成一张超级大的脑图,就是我的处理方式。
「脑图」有什么用呢?脑图的妙用,就是「直观」。因为整本书你都通读过,梳理脑图的过程,就是加深印象的过程。
书的媒介形式是「翻页」,知识点之间的逻辑串联感就会大幅降低,很容易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但脑图不一样,超级直观,不仅可以完整地展现出逻辑,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也能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
怎样用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呢?把这张脑图当成「检查清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脑图中逐条检查,某些思考上的盲区就会呈现出来。顺着作者提示的思路制定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问题就会被顺利解决。
当然,这张脑图并不会只用一次,而是会持续复用。比如在给别人做咨询的过程中,把对方遇到的实际问题也用梳理好的脑图套一套,时间长了,脑图中的思考方式就会嵌入自己的思考方式中。这时,别人的脑子就会为你所用,能成为你永久免费的智囊团。
有时候,看到某些社会现象或新闻时,脑子里会不自觉地冒出这些脑图中的某些观点。因为这些优质观点往往都接近「自然规律」,所以你很容易看清一件事情的本质。这时你在通过写作、聊天、咨询等输出观点,你的谈话内容就能给予别人更多的价值点。
你看,小小的脑图只要善用,你就可以别人的智慧借过来。当你的脑图越来越多时,你的思考维度自然会升维,升级成「多元思考」。这些不同的思考维度交织在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让你对某件事的看法更加清晰通透。
找到了本质,就能绕开治标不治本的弯路,集中优质资源部署到关键要素上,一战而定。这时,你与别人的差距,就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知行合一中逐步拉开。
据我观察,愿意花时间梳理脑图的人极少。即便梳理了脑图,也没把它当成检查工具安放在日常的场景中。绝大多数人,只想着从别人那里找绝招,实际上「绝招就是每天对自己的持续投资」。
忙到没有时间投资自己,他的认知边界就停滞不前。慢下来投资自己,把更多的智慧借过来,很多挑战就能一战而定。所以,快就是慢,慢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