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高二时,和一女孩坐前后桌。她樱桃小口,唇红齿白。最好看的还是她那双眼睛:大大的,亮亮的,忽闪忽闪的,长长的睫毛,也不停地扑棱着,直耀人的眼睛,静静地直视着你好像有很多话要说。
她说普通话,不过还是有那么点豫南的味道。后来听说她老家是平顶山的,中学时转到商丘县上的,跟着她的姥爷读书。
我那时英语、语文比较好,数学很差。她时常请教我英语、语文方面的问题。刚开始我是不敢和她搭话的,更不敢和她直视。我一个农村孩子,一个靠吃咸菜馒头坚持学习的农村孩子,很少大声说话。她吐气如兰,带有一股很好闻的味道直入肺腑。后来接触多了,我才敢大声说话,才敢直视她的那双眼睛,也偶尔问她数学题。她每次很认真地解答,列公式,做演算,直到我听懂为止。
高三那年,我们不再是邻桌了,她和一个帅气的小伙成了邻桌。他们话语很多,关系也很密切的样子。那时候大家都忙着复习,迎接高考,我没有想其他的事。高考发榜后,他们俩成绩都一般,都去上了教育学院。听人说他们俩走到了一起后,我心里竟然有点莫名的心酸,好几天才过来。
读复习班时,我同桌有个恋爱对象。他们俩经常出去读英语,背历史,政治等,说是外面空气好,比较容易记住。我反正不相信,他出去了,我就对着教室的北墙背书,背诗词古句,可怎么也记不住。
一次偶然的机会同桌给我介绍了一位女孩子,数学很好。她长得很普通,走近人丛中如果不是因为左边鼻翼有一颗黑痣,都很难找的到她。她经常和同桌他们出去背书,他们很熟。同桌劝我去外面背一下试试,尤其是去东关护城墙上头,护城河边。那里有风,很凉快,瞬间头脑清醒,很容易记住书上的知识点。夏天天热,教室里虽然有两台半旧的吊扇,有一下没一下地转着,可还是热得很,汗水直淌。同桌第三次劝我时,我想去试试了。
那天我们四人一块去护城河边背书。那有一排排的芦苇组成一道天然屏障足以遮挡毒兮兮的太阳,坐在下面一点不晒,很惬意。我们分开坐,大声地朗读,静静地背诵,时不时地芦苇呼啦啦传来一点风,很凉快的样子。后来我去了几次,别说那知识点还真记得牢靠。那个女孩还经常给我讲解数学题,很认真。
高考前夕,我们四个人跑到北门口护城河边,护城墙下,照了一张难忘的合影。我亲密地扒住同桌的肩膀,那俩女孩站在我俩两侧。那天,垂柳拂风,给酷热的夏日带来一丝舒服的凉意。我们四人都微笑着对着镜头,笑得很灿烂。几年前,我收拾老家的东西,偶尔发现了那张有些发黄的照片,我摩挲许久,夹进了相册。我时常翻起,每每此时就会想起我的同桌,想起那个普通的女孩,那段难忘的背书日子。
岁月是一把杀猪刀,把我们青春的面孔雕琢的越来越圆润,把我们曾经青春的过往修饰的越来越弥久芬芳'。
那年暮秋,秋意渐浓,天气微凉,集东头放电影《江湖奇兵》很好看。我和发小一块去看了。有一个长发披肩,身穿风衣的女孩站在我的面前,背对着我,全神贯注地看电影,空气中弥漫着好闻的海飞丝洗发水的味道。我贪婪地吮吸着。灯光昏暗,我看不清长相,依稀辨别她中等身材,不胖不瘦,穿一件很配她的风衣。我时不时地去瞟一眼那个风衣,再看一眼电影,都很好看。
过了不大会,那件风衣走了,还有两个背影。我想追上去,发小拽住了我说:“还有几个月就高考了。”是啊,马上要高考了,我任由那件风衣的背影慢慢地消失在视野里。后来我找人打听了一下,那风衣是东面高庄的女孩。我高考落榜了,她也结婚了……
那年那月我十八岁,梦一样的年纪,我接连做了几场黄粱美梦。月光如水,往事随风,一切如烟的过往都消失在了漫漫的岁月的长河里。二十多年了,只是偶尔会想起,想起那年那月的一些事……
已刊发在《木兰文学》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