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诗会
顾艳龙
星期六,晚报要举行著名诗人与读者座谈会,还有诗歌朗诵会, 心下有些犹豫,公司原要上班的,当然也就不用去凑热闹。忽然又有消息可以休息,去看看“著名”们,又不用花门票钱,还能文学一下,去!
座谈会会场没布置大红横幅,主事者觉得是个失误,在我看来却是免俗之举,没必要遗撼。后来发现著名诗人、诗评家们的思维和表达基本没受影响也是证明。早到,便占了座位,坐我左侧的中年男子用有印有晚报纪念字样的透明玻璃杯喝茶,温文尔雅地样子,便猜他是报社人。
诗歌还有粉丝?答案是肯定的。
座谈会会场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上百号人就是明证。虽然读者提的问题大多小儿科,但有文学博导、文艺出版社的总编,大诗评家将话头接住,总能将问题条分缕析,还能上升到文艺理论、当下精神生活层次,不管读者是否都能听懂,回复者都是竭力通俗地表达。但诗歌这东西在咱中国是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呀呀学语的孩子都“举头望明月”了,胎教中也有诗歌吧,听懂多少算多少吧。
作为个文学老青年,小海、陈东东当然是慕名已久,当年在苏州读过大学的左扬洪君将地下刊物《他们》一册册地传递到自己手中的时候,那些诗还真是诗啊(记忆较深的有王寅的《想起一部捷克电影但想不起片名》、《陆忆敏的《美国妇女杂志》。上海诗人王小龙有首《出租汽车总是在绝望的时候开来》,记忆中还有北大未名湖诗社老木编的《新诗潮诗选》(上下两册白色封皮),其中有首严力关于旅游的诗,至今难忘。跑题了,打住。
中年男子在我一口气牛饮半杯香茶后,拿起白瓷茶杯为我续水,且接连两次。感动之余,不禁与他耳语,居然是天天见到晚报副刊的编辑名字,一惊。还递我名片,并说明投稿要用报上公布的箱子,君子之风啊。
内急,与常熟写古诗的小年轻在报业大楼内乱窜,终于在该找到的时候找到了,有趣的是女洗手间门上标志是胸罩与三角裤。
再回会场,人群散落。找到庞培,介绍是孙昕晨朋友(不需印的名片啊),庞立即掏出自己的片子,热情邀请说去江阴玩。会前与德武寒喧,从容不迫的样子。下午诗会前与长岛谈他图书工作室的事。刘放先生前前后后忙得不亦乐乎。上午还有新浪博客网友许先生在会场叫出我的名字,彼此都能看见“活的”,一乐。(按:许先生被誉民间诗人,在新浪苏州微友群中有大名,惜已因病于17年春升天国)。
中午坛子聚会。小邓(暗夜花匠)给力坛友每人若干本书,我收了《史志文论集》(吴奈夫著)、《稗珠集》(崔护著)、《吴山点点愁》(杜国玲著)、《传统文化下的自觉》(陆咸著)、《苏州评弹艺术论》(周良著)、《苏州诗歌选》(苏州文联编)6本。心下过意不去。送花匠自印小诗集《两个小雨滴》。几个小雨滴分别送赠我诗集《姑苏诗影》的小荷、赠我小说《毕业当村官》的李明诚、拟赠我小说《博士男女》的黄河,给我续茶的中年编辑,还有好象是黄叶村人(张建林)。男一桌,女一桌,颇为热闹。饮黄酒,献书法,合影的相机闪个不停。认识苏州新闻网王总监,高兴。
下午的诗会在苏图报告厅举行。电动栅栏的大门口,给我续茶的中年编辑在迎参会者,颇感动。
德武的主持不错,好几位老人用多种地方方言朗诵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个亮点,果然晚报作了重点报道。非常星期六,居然4个版,封面也是,有些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