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每日送女儿上学的路上我都会和女儿讨论点什么。
低年级每天路上我们讲一首诗,把诗背后的故事说一说,结合当时得生活。
后来我会讲些时事或者历史故事,然后我们讨论一下可以用多个角度来思考一下。不过我说的多,大部分她只是听。让我感觉也没有什么进步,如同一块小石头投入大海,稍起波澜,没有什么变化。有时候我也怀疑,我这样的讨论可能也没有什么意义,只能是我单方面输出,给自己一个交代:我作为妈妈尽力了。
前几天,同学邀请女儿一起看电影。回来我问她和同学怎么看这个电影?她说和同学发现了很多漏洞。
晚上她让我去找一下这个电影看看,因为她想和我讨论一下。
现在她是个有讨论欲望的人了。今年,有时我没有想出要讨论的主题,她会有些想法了,她会主动提出一些主题要讨论。
昨晚她给我讲一个她想讨论的故事:一个女孩,喜欢看书,也自己发表了一些文章,然后也有了自己得见解,她认为如今的高考制度很有问题,高考的时候她写了一份抗议高考的文章弃考。后来她过着平凡得生活,也没有再发表文章,也没有上大学。
她问我怎么看?既然她问了那是她有疑问了。
我们讨论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什么是立场。写文章的人往往先有立场,然后生出观点,最后区寻求事实来论证。
作者的立场是虽然高考全民皆知有问题,大家也要忍受,这是为高考站场的。观点就是离开了高考一个人就什么都不是。而事实就是这个小女孩得经历。
可是也有那么多人没有参加高考也很好的,比如韩寒,他不参加高考,成为作家、赛车手。可是这个故事并不被广泛流传。还有更多的人参加了高考也过的很惨的,那泯灭于众生也不被看见。甚至拼死冲入高考,全力以赴参加这场大party,还没有进考场就已经身心俱疲自杀了。
女儿问:那她是对的么?
我:从一个个人决策来讲,她的决策有些鲁莽。不是每个人都有推翻一个根深蒂固思想的能力的。韩寒反抗,他也只能自己不参加高考,他是个有影响力的作家都没有撼动高考体系分毫。何况一个不知名的女孩。她有能力看出高考的问题,说明她是个有思想的女孩。她弃考说明她是个有勇气的女孩。可是她没有为自己找出出路,就去弃考,这有些鲁莽。任何勇气出击都应该为自己留出出路,否则也只能暂且妥协。
女儿问:那她什么也不能做了么?
我:当然可以做,但不需要这么极端。我们不要像现在这样把高考考分看作终极目的。而是结合对未来能力的积累,回归高考本质。外国也有这种考试,考试是为了检验能力,那么学习能力就是核心,而不是追求分数。比如妈妈也勉强是个反抗者,可是我并没有放弃引领你学习。虽然你一到四年级没有报任何补习班,不给你做课外辅导题,提高分数。五年级也只给你报名学一个数学。你的成绩也不怎么样,别人可能认为我疯了,害了孩子,放弃了高考。可是我着重培养你自学,培养你学习的能力,从今年你的进步来看,还是有效果的。那些奥数题你没学过,自己研究突破,这就是你学习能力的体现,保持对学习的兴趣。短期你的成绩不是很好,可是你深入学习能力却得到提高。最后你可能也会有不太差的成绩,这就是对目前追求分数高考的温和反抗。结合你的未来,提高你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你的能力。这样我们也不是向高考制度妥协,甚至是利用了考试制度加速提高你的能力。没有考试的推动,你可能都不会去做这些深入研究。比如英语语法,你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去学习,其实这也会影响你的英文写作能力的。
女儿:如果这个故事观点立场不一样怎么写?
我:观点和立场不同的话,那就不会选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最大的高明之处是她把一个放弃高考女孩的经历当成普世化的。女孩高中发表点文章也不意味她未来就能成为作家,她参加高考也不一定会前途一片光明。事实讲很多作家都没有高考,比如我们喜欢的李娟。何况这个女孩如果后悔,第二年也可以考,可能她只是写文章写的不错,可是应付高考还是有些吃力,考也考不上,故事并没有说完。选择了支持作者观点的一部分来说。这个一个故事调动人的情绪,而没有具体数据统计说明,事实陈述也不完整,很容易偏激。并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文章。你的怀疑是对的。
这并不能说明女儿有什么不得了的观点了,而是她想通过和我的讨论,清晰她的疑问。她只是觉得这个故事有问题,可是她不知道如何反驳。疑问就是求知的开始,这不就是我一直跟她讨论的意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