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圈与影响圈

继续深入学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习惯一“积极主动”的内容。

一、了解概念

关注圈与影响圈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只有当我们在影响圈上下功夫、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时,我们才能获得改变自己的正能量。努力改变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担忧,我们就能改变现状。

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和无法控制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和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对于这三类问题,积极主动的人都是由影响圈着手,加以解决。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这显然在影响圈范围内,“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个人领域的成功”的的习惯一、二、三即属于这一类。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公众领域的成功”的习惯四、五、六中有所论述。

无法控制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纵使有再多不满,也要学着泰然处之,这样才不至于被问题左右。

不论是能直接控制的、间接控制的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解决的第一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可以改变习惯、手段和看法,而这些都属于影响圈范围。

上帝啊,请赐我平静的心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赐我勇敢的心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请赐我智慧的心去辨别它们。

二、通过语言识别我的焦点是在关注圈还是在影响圈

“如果……”和“我可以……”

一个人的关注圈与影响圈可以从他的言谈中看出端倪,与关注圈相关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

“要是我的房屋贷款付清了,我就没这么烦心了。”“如果我的老板不这么独断专行……”

“如果孩子肯听话……”

“如果我学历更高……”

“如果我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而与影响圈相关的语句则多半体现了这个人的品德修养,例如“我可以更耐心、更明智、更体贴……”

把外在环境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应该说是我们给了外部环境控制自己的权力,这种“由外而内”求变的思维方式就是以外在环境改变作为个人改变的先决条件。

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地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婚姻出现裂痕的时候,只顾着揭发对方的过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这种强调“错不在我”的做法本身就证明了你是个连自己都无法保护的受害者,自然更谈不上影响对方。不断的指责不但无法使人改过迁善,反而会令人恼羞成怒。

真正有效的策略是从自身能控制的方面着手,也就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成为模范妻子或丈夫,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我们当然也盼望对方也能感受这份苦心,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不过对方的反应如何,并非重点所在。

除了好丈夫、好妻子,我们不妨试着做个好学生或好职员。如果遇上实在无能为力的状况,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仍是上上策,不管快乐或不快乐,同样积极主动。有些事物不是人力所能控制,比方说天气,但我们仍可保持内心的愉悦或外在环境的愉悦气氛。

对力所不能及之事处之泰然,对能够改变的则全力以赴。

三、行动建议

1.花一整天,听听你自己和周围人的语言,你使用“但愿”、“我办不到”、“我不得不”等消极回答的频率有多高?

2.根据以往的经历,想象一下将来遇到什么会让你变得消极。假如你关注的是影响圈,再考虑一下这个场景,你能怎样积极回应?用几分钟时间,在头脑里鲜活地描绘那个场景,设想你用一种积极方式进行回应。你只需要随时提醒自己被动刺激和主动回应之间的区别,不要忘记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3.找出一个在工作或生活中令你倍感挫折的问题,判断它属于直接控制、间接控制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然后在影响圈内找出解决问题的第一个步骤,并付诸行动。

4.试行“积极主动”原则30天,写下自己的影响圈有何变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