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第三十分钟。
没有一丝困意,若我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做,那个状态定可以称为失眠了。所以我才拿起手机,极力甩开那个辗转难眠的自己。
失落的时候想很多,悲观主义者总是把一件事情的失败援引到自己做的其他事情上,援引到自己身上,潜意识里告诉自己:事情没做好,都是自己的错,因为自己能力不足或者自己有性格缺陷。这个错误不改,其他事情也不会善终的。
杨绛先生给年轻人的话里有一句是“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想得太多。”
关于“读与想”,我也常有这种感觉。有时胸中郁闷,想通过笔尖疏解,却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自己脑中的那些理论、词汇,实难以表达自己胸中感受之一二。我想,也许这也是历代人研究文学创作的原因之一吧,人们总在追寻用更贴切的语言去描述自己心中所想,并且这种语言还必须得到其他人的理解,能够产生共鸣,否则也是孤掌难鸣、曲高和寡。
还是说“想与读”,我小的时候感觉父母就是天了,没有什么是他们不能“变”出来的。小孩子的那一点点需求好像都是父母可以满足的,起码阅读不是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长大之后会逐渐发现,有些东西是父母、是兄弟姐妹所不能给予的。
他们也许能够给你陪伴和关怀,但是没有人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是谁和自己的感受了。于是,当自己迷茫的时候,书籍将会是我们很好的伙伴。阅读中,我们在理解作者的同时,也在挖掘着自己的内心感受。
选好书籍也很重要。大多数的成功学书籍都告知人们:要乐观,不要悲观。但是却很少能对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我对这类书籍嗤之以鼻,总觉得,这些书籍只会让悲观主义者更加悲观。悲观者判定自己是这类人群后,又从世人评价和书籍中得知“悲观”有多么不好,做事情难以成功不说,甚至还会折寿。然而,长期形成的悲观主义,不是那么好从心灵领地上驱逐出去的。那些知道自己身上有着“硬伤”的悲观者的生活,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坚持几天写作一次,经常察觉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如果说写作是输出,那么肯定要有输入才行。无他,只能是多读,多看,多思考。
17年教师节的前一个小时就这样过去,我的大脑在高速运转,心里却舒服很多,眼睛在手机背光照射下越发疲惫,只有这闷热的空气不太适合入眠。
(很不好意思,其实这篇文与感念师恩并无关系,不过还是在这里祝愿所有可爱可敬的老师:教师节快乐,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