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战乱年代,爷爷四兄弟离开老家闯荡落户成都,就安家于天府广场这一片的顺城大街口小红土地庙街,直至十几年前才完全拆除。
解放后,爷爷回老家分土地并负责照顾曾祖母,三爷爷替一家出壮丁参军出川抗日杳无音信,大爷爷带着年幼的幺爷爷留成都进了砂轮厂,从此一脉存三房居多地。
如今,爷爷辈皆已作古,子孙却遍布四方。
文/海纳百川8090
华灯耀树,古里辉盈路。旧瓦新楼相衬处,影绕雕梁绣户。
漫步岁月遥迢,几曾落寞萧条。喜见繁华焕彩,此景长醉今宵。
2024.11.29 留记
华灯初上,逸至成都春熙路,踏入太古里,仿若步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之境,璀璨迷人。古瓦屋顶与现代幕墙于灯光下交错,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街巷人头攒动,“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热闹非凡。橱窗内好物满目,惹行人停步。
遇一传统茶馆,川剧唱腔袅袅。入内坐于角落,品盖碗茶,观台上变脸,惊叹声此起彼伏,成都韵味尽在其中。
步出茶馆,明月高悬,“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广场有艺人弹唱民谣,众人沉醉。
至饥饿处,香风阵阵。选小吃店再尝夫妻肺片,品九宫格,口感细腻,红油调料恰如其分。
夜临,游罢太古里,然此夜美好,已铭于心。
大学幸入蓉,犹记少年时。二十年前,大慈寺瓦房一片,春熙路夜市两排露天摊,但繁华依旧。
听爷爷辈常提起,曾祖父是满清秀才,私塾先生,现老家旧物有砚台、竹雕笔筒等,应是如此。难怪家族排辈皆重文,父辈诗字辈,孙辈书字辈,想必是曾祖所修订。可惜连我爸也没见过曾祖父。
诗书兴礼乐!曾孙辈都带有兴字,兴悦,兴城……也挺好听的,待我女儿长大些也贯以兴字辈吧,当初取名冒失了,会少了家族认同感。
传统的不等同于守旧落后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有华夏文明延续至今,此即力证。在我看来,中华文明之精髓实乃最为先进,契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当下,西方精致利己主义思潮虽似有文化入侵之势,或可致使诸多普通民众陷入迷茫、沦为炮灰,但依我之见,其终难敌中华文明,必将被中华文明所同化。
盖因愈深入研习与领悟中华文明百家思想之精华要义,便愈能笃定:术之于道,二者维度有别,胜负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