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俗语背后都有一些好玩的心理学原理,也就是文化和人性。
今天要说的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伊索寓言》,非常短小精悍,说的就是一直狐狸在多方努力之后依然吃不到藤上的葡萄,于是它得出一个结论,这葡萄一定是酸的。当然,这葡萄是甜是酸无从考证,但狐狸在没有吃到葡萄的情况下,就断定葡萄是酸的,这件事却是有一种心理机制在做作祟。
这个心理机制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所体现,比如你看到自己的朋友取得了更好的成绩,你往往不是恭喜朋友取得了成就,而是先安慰自己,他的成绩只是因为运气好,如果我有那么好的运气那我肯定比他还要成功。还有那些经常立flag然后不去做的人,他们往往在事后也给自己找一些理由,比如今天太忙了之类的。虽然这些现象和狐狸吃葡萄的现象有所不同的,但本质上都是“在事情的最终结果和自己的预期出现不同时,给事情的结果找一个恰当的借口”,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叫做“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195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他的原文解释是这样的:一般情况下,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以及态度和行为间是相互协调的;当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即认知失调,并会导致心理紧张。个体为了解除紧张会使用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行为等方法来力图重新恢复平衡。
我们就拿狐狸和葡萄的例子来说,狐狸一开始是对葡萄充满了喜爱和欲望的,结果尝试很多次之后还吃不到,那么吃葡萄而不得的行为和一开始的喜爱态度就发生了冲突,这就是出现了态度和行为的失调,为了让态度和行为统一起来,狐狸采用的方法就是改变认知,它暗示自己:这个葡萄是酸的,所以我不吃。经过暗示之后,“吃不到葡萄”的行为就和“我讨厌葡萄”的态度统一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和谐的认知。其实在我们身边常有这样的例子,尤其是恋爱关系中,有一种说法叫做“得不到就毁掉”。这种关系常常是由于A追求B,结果A被B拒绝,没有在一起的行为结果和A心中对B的喜爱态度形成了冲突,那么A就只能改变自己对B的认知,也就是从喜欢B变成贬低B,通过贬低B的方式给自己一种暗示,从而形成认知和行为的协调。
认知失调不仅仅在感情和生活中常常遮蔽我们的双眼,在工作中我们也常常因为认知失调而出现决策失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为自己坚持的观点找证据,从而忽略大量和观点相反的事实”。怎么理解呢?因为我从事广告和营销工作,所以我们常常会有头脑风暴会议,在会议上,当某个人扔出一个创意的时候,往往会被同事们挑战,那么这时候提出创意的人往往会誓死捍卫自己的创意,不管自己的创意到底如何,总能引用大量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比如自己看过的数据或者身边的人常说的话,但这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他举的例子或者数据都是以偏概全或者说是非常小众,并没有任何代表性的数据,但由于他要坚持自己的创意,所以他往往陷入了一种盲目,只能看到那些对自己的创意有利的证据,即使有大量观点相反的事实摆在面前,他也会选择性失明,这种选择性失明其实是无意识的,他并不是看到了故意不去理睬这些事实,他是在潜意识中就完全屏蔽了这些事实。
这种现象不仅限于广告行业,只要涉及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决策,我们往往就会发现认知失调的身影,就是双方吵的面红耳赤,都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不同的论据,又对他人提出的论据视而不见。所以,为什么说换位思考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大脑在认知失调这样的天然机制设置下,已经被设计成一个狭隘听不进去话的生物体了,任何能够克服认知失调,不带偏见思考的人,都能看到比常人多得多的世界,也能体会到更流畅的思考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