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讲《走一步,再走一步》,心中颇是忐忑。静心想想,也好像找到一点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
一、弱水三千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心理学家、作家莫顿.亨特叙事作品,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段经历,并由此感悟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文章是叙事作品,可以学习记叙文要素。文章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脉络清晰,可以让学生学习顺叙及其好处。文章描写细腻生动,对于一课一得,也是不错的学习写作的资源。文章由一件事情感悟到一个哲理,由实到虚,由继续到议论,一事一议的写法也值得学习。
这是篇自读课文,课本上是有九条批注,帮助学习课文。“交代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埋下伏笔。”“如何理解‘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这句话?”“爸爸出现了,他会怎样帮助‘我'脱险呢?”指向课文内容理解,理解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指向文中心理表现的方法。“嘲笑‘我'已是不对,更不该弃‘我'而去。如果你是五个男孩之一,会怎么做?”带入情境,指向学生实际生活,与人交往。“爸爸为什么让我先‘迈一小步’?”“为什么爸爸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指向文中爸爸教育孩子的方法,这对当今溺爱孩子包办一切的中国家长非常有价值。“这里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有什么不同?”指向文章揭示的哲理的理解。
面对这篇文章,确定什么学习内容,自己有点茫然?
设计什么样的学习活动?自己也有点犹豫。就理解文意来说,设计什么学习活动合适呢?如“从不同角度一句话概说课文内容”,“如果让你给课文拟个标题,你会拟什么标题呢?并陈述你的理由。”“复述故事。”说实在的,自己一直有个认识误区,觉得像复述,概写缩写文章,文章变式这样的活动,有点像文字搬家游戏,不能真正锻炼语言表达,现在才知道自己错得很呢。
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少可学的地方,特别是有点教龄的老师,可能积累的资源更丰富,发掘到的可学习的内容更丰富。学习活动的方法也更多。到底如何取舍?
二、取一瓢饮
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自读课文。前面的两课是《纪念白求恩》和《植树的牧羊人》。
看单元提示,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这里,除了默读,最重要的是勾画关键语句。勾画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层次,都是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
勾画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层次,理清作者思路。在本单元具体到课文中,《纪念白求恩》可以通过抓中心语句,归纳段落要点,进而理清作者思路;《植树的牧羊人》可以勾画表示时间地点变化的语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理解文意理清作者思路;《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勾画表示情节推进的语句,点题句,理清作者思路。课后的“阅读提示”中说“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这其实已经把这篇课文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告诉老师了。不需要老师煞费苦心再去设计五花八门华而不实的活动了。这是这次新课本最好的地方,如果你不知道这篇课文到底该教什么,那么,就好好看看课后练习题,教读课文有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自读课文有阅读提示,都给了老师教的方向。我把学习活动定为“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如表示时间地点变化,表示情节推进的语句,复述故事。”这一活动,结合课本上第一个批注(“交代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埋下伏笔。”)和第六个批注(“爸爸出现了,他会怎样帮助‘我’脱险呢?”)示范。这一活动也为后面本单元作文训练“思路要清晰”做铺垫,让学生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记叙文。
这篇课文描写细腻生动,是一个亮点。理解心理变化,也是理解文意的基础。细节描写是文章文采飞扬的翅膀,也是学生作文的短板。本课表现心理的方法比较丰富,是不错的学习资源,教师用书上也提到“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按照这个要求,我把第二个学习活动定为“画出表现心理的语句,批注作者是如何表现心理的。”这一活动结合第三个批注(“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和第五个批注(“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进行。
确定学习内容,课文的特点,也可以是一个参考,便于把握一类与一篇的关系。所以一篇文章的特点,需要留意。如同样是小说,《孤独之旅》环境描写是其亮点,《台阶》则以细节描写见长。学习时,不能不注意每篇文章的特点。如同样是散文,需要“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杨绛的语言平实淡雅,意蕴丰富,无声处见悲喜。史铁生的散文也有平实质朴的特点,但相对来说,感觉杨绛散文语言更内敛,有种绚烂到极致简约。语言风格背后是人格。品味作者语言,看到文字背后的人,就需要留意每个作者作品特点。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人生之舟”,单元提示关于这一主题的解说是“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教师用书本单元“编写意图”中说“选择这些课文,试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规划人生,珍爱生命。”可见联系自身理解作者在这篇课文里悟到的人生哲理,应该是本课学习的一个任务。所以我确定了第三个学习活动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揭示的哲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一活动结合第九个批注(“这里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有什么不同?)”进行。课文在选入教材时,删去了一部分文字,这部分文字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段文字中“一小步”的意义,就把这部分文字展示出来,在阅读之后理解最后一段文字揭示的哲理,进而理解文章由实而虚的特点,理解记叙文中议论性文字的作用,体会一事一议文章的写法。
结合教师用书,课本内容,最终确定下来了本课学习活动。这只是一节普通的课,没有什么亮点。然而结合这段经历,自己好像有点明白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门道。“学什么”,不能完全只看一篇文章,一个作品,文章放在教材中,就成了文本,文本是不同于文章的。一篇文章放在那,可以有非常多的解读,教什么,怎么教,可以多种多样。但是,文章一旦放到课本中,成了文本,需要教什么,怎么教,就不能随心所欲了。单元提示已经为本单元“量体定做”了学习目标;课后练习、阅读提示、旁批,都在告诉老师本文教什么。课文在课本中的位置,特别是在本单元的位置,决定了文章怎么学。
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这套教材,确实非常实用,至少教什么,从阅读教学到作文教学,只要用心看看课本,留心单元提示,课后练习,阅读提示,旁批,结合教师用书,整合这些内容,至少不会教偏。不会再像以前,一篇课文,每个教师教什么,各不相同。
三、转变观念
记得自己上次教这篇课文时,就没有按照单元提示确定的内容来教。还有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关于诗歌的活动探究单元。这单元有六首诗歌,有三个学习活动: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常识创作。学习鉴赏,完全不必按照单篇教学一篇一篇课文学习。可以以一首诗歌为例学习鉴赏诗歌,其它诗歌自学展示;也可以按鉴赏诗歌的知识点串起几首诗歌。第三个学习活动有点难度,可以小步轻迈,由仿写一句,到联句成诗,完成这一学习活动。想想,如果还是按照单篇教学,岂不是拿着新教材,教着老内容?穿新鞋走老路。
教什么,真不能由着老经验来,一定要以“本”(文本)为本。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什么,具有不确定性。现在,有了新教材的训练序列,有了教师用书的指导,抛弃旧观念,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一瓢,一定从“文本”出发,不脱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