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每一个走进自己生命的人,那都不是偶然。其实,这句话换一种说法也能成立:每一个在当下出现的烦恼,那都不是没有原因的。
人生为什么会有起起伏伏、数如恒沙的烦恼?那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心灵不了解,并且因此对人生的境遇进行了误读。
唐代僧人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中写道:“诸经或毁心是贼,制令断除;或赞心是佛,劝令修习。或云善心、恶心、净心、垢心、贪心、嗔心、慈心、悲心;或云托境心生,或云心生与境;或云寂灭为心,或云缘虑为心,乃至种种相违。”这种种名词称谓,都与心有关,但对于我辈俗人来说却都是那般的晦涩难懂。正因如此,公元8世纪的杰出修行者莲花生才流传下《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这篇文字优美、开示心灵智慧的作品,但对于现代人来说,要想完全把握其中的精华,依然觉得不是什么简单的事。
现在好了,终于有人从莲花生大士的生平经历和对心灵智慧的开示这两方面入手,对莲师的佛学思想(主要是心灵妙用和人生智慧)进行解读,并且结合现代人的实际生活而写出了相关作品。这便是马超的《听莲花生大师谈“心”》。
这本书先从莲花生的生平经历开始入手。这个人物不论是在民间故事中,还是在历史文献里,都被描述成一位“神一般的存在”,本书作者便结合着民间故事和真实史料来还原这位出生修行在印度乌仗那、建立功德在雪域高原的大成就者的较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作为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历史人物,莲花生在众多历史文献中被描述成法力无边、大慈大悲的智者。他不仅精通大小五明、显密二教,且善于教化,持方便法门救度众生、为解救世间的苦难众生而不遗余力”,这段文字表述,倒确实很贴近史实。
在对莲花生大士的生平经历进行了简述后,作者便开始从“心”入手——结合莲师的佛学著作来宣说心灵的妙用,并且把莲师开示心灵智慧的佛学思想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文字给表述出来。由于本书作者的研究专业即是佛教哲学,同时,她还是一位专职作家,所以,这本书不论是从专业知识上还是文字水平上,都是经得起推敲的。而且,据作者本人说,她之所以创作这部作品,一是因为非常敬佩、喜爱莲花生这人物,二是希望能够把高深玄奥的佛学思想,用亲切平实、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进而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清净自心、减少烦恼。
当然,心头的烦恼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去除的。正如作者所言:“要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这就好比用刀子把自己身上流脓的烂肉给割掉一般。虽然痛苦,但若不这样做,那么毁掉的便是整个生命。”
人们并非意识不到纷乱生起的烦恼给自己带来的痛苦,而是实在不明白该如何面对人生、面对自心,更不懂得如何平息心头的烦恼。莲师的开示,便是从这些方面入手的;而这本《听莲花生大师谈“心”》,正是要告诉大家,如何正确地看待人生、认识生命,如何降伏妄念,如何获得安宁、清净、平和的心境。只有心境改变了,外部的人生境遇也才能随之进行改变。而我们往往在烦恼的时候想到的不是如何调整自心,却是肆意地发脾气,或者一直沉浸在消沉之中,进而对整个人生都失去了热情。作者认为,崭新人生的获得,乃是从心灵的修整而来。“心灵虽能产生苦乐的经验,但其实我们的心,对于各种感受和经验也是有着主导能力的”,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处于正念之中,如何保持正念,这是一门精深的人生哲学,而我们所欠缺的,正是如何把这些道理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作者认为,最要紧的就是,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观察自己的心念,并且愿意主动改变那些不好的心念,因为心念会影响到行为,也会影响到现实人生。所以,心是根本,它应当时刻处于开放的状态中,不胶着、不凝滞,如此,人生才能处于崭新的状态之中。
在书中,作者既阐述了莲师对心灵的开示,也探讨了她对于“执著”的理解:执著于金钱、名利等固然不好,但执著于世间善法、修行法门,一样也会给身心带来挂碍和束缚。难得的是,作者并不否定努力拼搏、追求成功等事情的意义,而是认为,我们不应该成为金钱和名利的奴仆,财富也好,世间善法也好,都应该是用来利益众生的,何苦反要被这些事物所绑缚,从而陷落到对不断膨胀的欲望的追逐之中呢?
莲花生非常肯定人们所具有的自我觉悟、自行解脱的能力,而我们之所以会困惑、迷茫,是因为我们并没有了解到自己的心,因而,我们就更需要听一听过去的大成就者是如何看待心灵妙用、开启人生智慧的。毕竟,所有的烦恼,都源自于我们对人生的误读:我们如果不能了解到生命中的一切不过是在内因外缘暂时聚合下而形成的有为法,就会对顺境或逆境产生强烈的贪执感受,于是就永远都会在烦恼的漩涡里打转。
“我们的心,应该时刻保持着警觉和清醒,这样便可以对当下生起又当下寂灭的每一个念头都做出观察”,并且,“只有这颗心不粘滞、不贪执,对大千世界敞开自己的时候,我们才不会被当下的外境所影响、所牵制”。道理讲了很多,但如果不亲身实践,那么对于生命境界的提升也是无用的,就好比,把书中的警言摘录得再多,假如不能静心去读,那么收获也是不会太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