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写作小白,在写作之初,总是苦于没有灵感,无从下笔。后来从无数前辈那里听得一个真理:有输入才有输出。说明白了,就是脑子里有货,肚子里有墨水,才会有东西往外倒。
说起输入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从读书中获得,另一个是从生活中体悟。
听起来很简单,为什么别人下笔时如有神助,信手拈来,我却是东拼西凑也不能成文?
听怀左同学的分享写作课的时候,才明白输入也是需要方法的,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让你的输入变得有效且高效。
到底什么是高效的输入?
当你打开一本书,是不是了解了整个故事情节就结束了?
当你去一个地方旅行,是不是走马观花拍拍照就回家了?
当你看到最近网络上的热点新闻,是不是看看热闹就忘记了?
如果仅仅停留在读过、看过、知道了的层面,那么这就不算有效的输入。
有效的输入一定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并且与自己产生共鸣,才会真正输入进自己的脑袋里。
1、多思考
以前我读书的时候,也是仅仅读完故事就到此为止,可是后来我发现,除了故事情节我什么都说不出来。对于很多经典名著,我不但不知所云,还怀疑它怎么会成为经典。
后来,一个朋友给我了一个方法:拿到一本书以后先不要打开,先对着封面发呆五分钟再翻书。
最开始我并不明白朋友的意思,感觉很无聊,后来我试了几次才了解,在这短暂的五分钟里,我可以对着封皮上的书名、配图、作者、腰封想到很多问题。这本书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讲的内容会是什么?为什么吸引那么多优秀的人推荐?带着这些问题,我发现收获的不止是故事情节,还有更多的思考。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又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人反而会说自己才刚刚入门的原因了。
他们更擅长从思考里找到问题,从而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变成文章的一部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道理。
2、多联想
有时候写作灵感就像一个淘气的精灵,你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现,但它一旦出现就会点亮脑袋里的电灯泡,让人思如泉涌。
其实每次灵感来的时候,它并不是毫无根据,它一定是你见过的,听过的,甚至在你身上发生过的某个不经意的点。灵感就是我们平时积累和输入的一部分。
怀左同学讲到他会在一天之内阅读三本不同的书,并不是一本读完再读另一本,而是在阅读不同的书的过程中去联想,产生思维的碰撞。
思维的触发和联想,需要有一颗触类旁通的心。其实,生活里能引发触发的事物很多。
前一段时间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那么火,与此相关的文章迅速就出现了。你会发现厉害的写手会从很多角度写出不同的文章。有人写剧中演员的时尚穿着,有人写原著作者亦舒,有人写当今女性的思考,有的人写家庭对子女的影响,甚至还有人写剧中的房屋价格、装修风格。
分析的角度各不同,却各有深度。其实,很多写作素材都是因为我们的视而不见给放掉了。遇事多想想,任何司空见惯的事物都会成为输入的来源。
3、多记录
有人说,我有很多想法和灵感,但是太零碎了,而且转眼就忘了。所以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所见所思所感所想记录下来,可能你当时觉得没什么用,但是积累得多了,这些就成了写作素材的来源。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里说过,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对于写作来说,这点也完全成立。零碎的想法可能暂时成不了一篇完整的文章,但是随着自己的积累和思考,就一定会积沙成塔。
输入是写作的根基,只要多留心,它可以从方方面面获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