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讲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周瑜想借联姻把刘备软禁起来,以此来控制刘备集团替东吴卖命。但是刘备并没有让周瑜如愿以偿,还给他最后弄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然,周瑜本人在历史上不是这样的,但单就《三国演义》来说,周瑜的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把改变和希望放在别人身上的人。
我们来数一数,周瑜一出场就去鲁肃家里借米,多亏鲁肃够聪明,要不然还不是被周瑜给宰了,借米变成了抢米。然后周瑜又多次为难诸葛亮,说白了也是把问题抛给别人、自己静观其变。
再后来赤壁之战又想借刘备的手杀曹操,刘备也不傻也不杀,就有了“捉放曹”。后来,周瑜又想和刘备一起打西蜀,可刘备是“仁义之君”,所以不成功。
最后又想借道荆州去打曹仁等等,我只记得这么多了。
发现没有,周瑜和诸葛亮都喜欢借东西。如果说诸葛亮是正面例子,告诉我们借东西有借东西的好处,那么周瑜就是负面的例子,告诉我们,不要老指望别人会因为你而改变,变成你想要的那样。
所以我们本篇替大都督分析一下,为什么不能这样。
第一,我们为什么控制不了别人?
那我们就要了解,为什么我们想控制别人,我们都希望通过改变别人的行为和思想,从而达到自我感受良好。
《都挺好》中苏大强就是因为自身缺乏安全感,所以总是希望子女对自己好点,更好点,当然这是一种病。
我看很多网友都在说现实中没有这种人,我想说,我曾经在一个派出所看见一个老人,没子女,每天都喜欢在派出所门口蹲着怪政府,当然派出所同志每天给老人买饭吃。
但是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因为老人自己对自己无能为力,希望政府能替他善终。
但是这种外部的寄托,始终是暂时的,因为别人总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满足你,总有一天,会关系破裂。
第二,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产生这种想法。
有这么三种情况,一是认为别人欠我们的,比如你生了孩子,就认为孩子的命是你的,孩子被你生下,遇见你不帮他的时候,就会问你“那你凭什么生我!”
这种理所当然的心理,会让我们希望对方变得像我们希望的那样,一但对方不是我们希望的那样,我们就无法原谅对方。
二是想看别人笑话,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心理了,明明可以和平友好五项原则,但就是想看别人趴在地上,别人越惨他越爽,如果他能用自己的一个手换别人一条命,他肯定换,虽然这样做对他没有一毛钱好处。
三是装病,什么意思呢,就是往往在经历了一个小变故,而周围的人对他很关心,这种好处让他感觉欲罢不能,所以通过装弱者,来获取第三方的物质或者精神施舍,《都挺好》里,苏大强也有这方面的问题。
最后,如何避免这种依赖想法。
一是要调整自己的“优质世界”。
优质世界就是你认为自己这么做都是对的世界,世界在每个人眼里是不同的,佛曰“看花不是花,看雾亦非雾”,国外哲学也说“先体会到了幸福,才能看见玫瑰”都是这个道理。
二是要用爱化解矛盾。
当然周瑜不可能爱诸葛亮,但是可以爱小乔啊。
具体说就是,在和孩子的冲突中,首先要让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是爱,那么接下来你才会去解决冲突,而不是责怪和命令。
三是要学会和自己对话。
你遇见任何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想的是,我应该怎么办。如果实在需要别人帮忙,也应该想的是,“别人应该怎么帮我,让我可以自己完成这件事。”而不是“别人应该替我完成这件事”
这个和第一点的不同在于,第一点是让自己内在改变,这点是让自己对外的态度改变。
那么久而久之,相信你就会水到渠成的自己思考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