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于飞——徐霞客传(6) 文/浩荡白鸥

孤雁于飞——徐霞客传(6)

文/浩荡白鸥

爱不释手

6.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弘祖,弘扬祖风;振之,振兴家业。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霞客父母对他寄寓的厚望。对于古人来说,要光宗耀祖,最重要的途径是读书考取功名,做官。尽管这条路漫长而且充满坎坷、艰辛。特别是在明代,读书做官固然荣耀,屁股却要有挨杖刑的准备,严重的甚至还有杀头、灭门的危险。但千百年来,无数读书人前仆后继、乐此不疲。

        万历十四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七,公元1587年1月5日,在江阴县金凤乡有名的徐家大院里,本书的主人公、一位雅好山水的奇人徐霞客出生了。是年,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母亲王孺人都已经四十一岁,按照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可算是老年得子了,一家人自然是欣喜若狂。等到百日这天,不论远近,知道信儿的名门望族、官府大员、小吏,亲戚朋友更不必说,都来送上贺礼。就连那些佃户,也都使出浑身解数,带着各种各样的礼物,来给东家道贺。

        明代江阴是常州府的属县,去三里“大江横其北”,去七十里“太湖卧其东南”,是八达通衢、江海门户。同时,这里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风景秀美,物产丰富,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这是古老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徐霞客幸运地降生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更幸运的是,他的家庭虽然已不是过去的“素封之家”,但也富甲一方,且有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可以让他一生下来,便衣食无忧,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

        然而,就霞客出生的时代而言,他又是不幸的。

        黄仁宇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曾经这样描述:

          1587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说法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翻开《明史》看万历十五年的记载,确实是“无事可记”,从中可以看到大明的气数,确是到了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虽然,此后,大明的旗号还要打上几十年,但终究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样子。

      不妨全文抄录如下:

十五年春正月壬辰,发帑振山西、陕西、河南、山东诸宗室。三月乙卯,乞庆哈子扯力克袭封顺义王。

夏四月,京师旱,大疫。

六月戊辰,禁廷臣奢僭。是月京师大雨。振衅贫民。

秋七月,江北蝗,江南大水,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旱,河决开封,蠲振有差。

八月庚申,以灾沴频仍,敕抚、按官惩贪吏,理冤狱,蠲租、振衅。

九月丁亥朔,日当食,阴云不见。

冬十月庚申,大学士申时行请发留中章奏。

十一月戊子,郧阳兵噪,巡抚都御史李材罢。

是年,哈密、琉球、乌斯藏入贡。

        简单分析一下这段关于万历十五年的记载,可以印证我们对大明气象的判断。

        这一年,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京师包括大江南北,都发生了家灾情,有旱灾、有水灾、有蝗灾,并引发了疫病流行,河南开封黄河还决了口子。朝廷搞了赈救、减免了租赋,但是,朝廷对灾区救济最早的不是黎民百姓,而是他们朱氏的在各地的宗族。

        这一年,郧阳发生了兵变。由于军官、镇守中官等克扣军饷、贪占军费,下层士兵待遇极低,有时连基本的口粮都难以保障,是以经常发生兵变。试想,这样的军队怎么能够去打仗?又怎么能打胜仗?

        这一年,有三个小国家来进贡,他们分别是哈密、琉球、乌斯藏。关于这个哈密,以后还会介绍。如果我们再往回翻看《明史》,可以看到在明朝初年,前来进贡的外国逐年增多,而且远涉重洋,等到明成祖时代,最多的一年来的外国使者多达几十个。可到了万历十五年,只有这三个小国来进贡,看来,已经没有谁把大明王朝当回事儿了。

        而正如霞客的降生一样,这仅仅是一个开端。霞客在1641年去世,而在他离世仅仅三年,大明朝就灭亡了。我们可爱的主人公,就不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不过,日子总得过。历史上,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经历了无数次的改朝换代,可是,老百姓却一如既往。幸运的遇上个好皇帝,暂时过几天好日子;不幸的,遇到个昏君,哀鸿遍野,相忘于江湖。但,这也培养了老百姓的韧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这样,一代一代相传,哪怕天下热火朝天,我自可心静如水。

        生活在末世的徐霞客依然在祖传下来的湖庄书屋里勤奋地学习,并按部就班地参加了江阴县组织的童子试。但很快他便放弃了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想法,开始走上了一条旅游探险、著书立说的道路。他的父母不仅没有反对他这种“离经叛道”的选择,而且成为他的坚定支持者。

        事实证明,霞客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明末一大批政客、思想家碰得头破血流、甚至身败名裂的背景下,徐霞客孤筇双屐,志在烟霞,完成了他的一次华丽转身。以致于数百年后的今天,乃至更久的将来,他已经成为一个不朽的名字。

        那么,徐霞客到底是怎样走上这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的呢?说到这个话题,不能不提霞客的家世、家风与家学。一个农民家庭如果要步入缙绅之家,或者成为知识分子家庭,或者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做官。这个过程极其漫长,就像农作物的种子,要想获得稳定的高产,而且口感还要好,不断适应人们的食用需要,则必然经过不断的改良。而每一次的改良进步都是极其微小的。

      学而优则仕,读书的目的在于做官。特别是科举制度开始后,读书做官已经成为主流路径。明朝时,如果进士及第,可以直接到六部工作,如果到地方,则可以当知县。一夜之间,命运就改变了。

        而做官以后便可以得到高薪以及薪水外的“常例”。有了钱,可以放贷,进而可以获得因无法偿还本金而抵押的土地,最终发展为地主。至于做了官,以婚姻为纽带,则可以建立官员背景的“圈子”,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为更好地构建财富大厦提供体制保障。而做了官,有了财富,又可以广交天士文人名士,聘请专家、学者为私塾教师,让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这样,又为后代子孙参加科举通达仕途铺平了道路,形成良性循环。在一代一代的改良中,不断提升,最终形成了名门望族。

        徐霞客的先世正是在这样的逻辑路线中发展的。在以阶级论唱主调的时代,人们往往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名门望族,甚至对他们天生怀有憎恶,以为他们就是欺压良善的的恶的地主恶霸。事实上,名门望族的形成包含着他们自身锲而不舍的勤劳持家、精于算计的苦心经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代表了先进的思潮,先进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管理方式。他们凭借手中的财富,适当地做些民生工程,积德行善,从而为他们的家族在财富的基础上增加了道德的砝码。同时,名门望族代表着占统治地位的集团的利益,是时代的产物。

      徐霞客的远祖可以推溯到东汉的徐穉,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提到的“徐孺”,被时人称为“南州高士”。只是由于时代的久远,族谱丢失,到明代徐家重新修族谱时,才把北宋末年开封府尹徐锢作为徐氏的一世祖。《宋史》中虽然没有为徐锢作传,但可以肯定,根据宋代的科举及官员选拔制度,徐锢一定是通过科举进士及第后才做官的,不然,他不会做到开封府尹这样重要的位子。也就是说,从徐锢开始,徐氏就已经拥有了成为名门望族的基本条件。

      北宋末年,在金兵南侵,宋室南渡之际,徐锢效法宋太祖不爱珠宝美玉而爱图书,携带了大比中原文献到杭州隐居,从而让徐氏后人在丰富的藏书中汲取营养,为徐氏家学提供了藏书支撑。

      徐氏四世祖徐守诚在南宋宁宗庆元年间,以吴县县尉迁居苏州。第五世祖千十一,在元蒙贵族消灭南宋政权后,誓不仕元,从繁华的苏州城迁居到江阴梧塍里偏僻的乡村。到第九世祖徐麒时,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改朝换代带来了新气象,也让徐麒蒙生了建功立业、光大门庭的想法。凭借扎实的才学,徐麒白衣奉诏,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建立了骄人的功业。回朝后,他三上辞章,主动退隐,最后,以一品朝服荣归故里,隐居梧滕。功成身退的徐麒在江阴的声望如日中天,他的家业也迅速扩大,拥有的土地一度达到十万亩,藏书多达数千卷。

        这种局面唤醒了徐麒的重振家世的雄心,决心把“南州高士”的家风发扬光大。于是,他把两个儿子徐忞、徐悆的字分别取作“景南”“景州”。兄弟二人在明廷边患严重、哀鸿遍野之际,出钱出粮,赈灾助边,多次受到朝廷的表彰。出于对皇恩浩荡的感激,“南州高士”家风下徐氏后人重走仕途的思想又开始抬头。

        科举制度当然存在天生的缺陷,但它的出现绝对是巨大的历史进步。正因为如此,它主宰了封建时代一千多年的教育。历史上众多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等等,无不是科班出身。进士制度是隋唐以后,中国最重要的取士制度。一旦进士及第,不但量会受到皇帝的接见,披红戴花,尊崇之至,而县会接到富贵人家女子抛来的绣球,转眼间又可成为某个达官贵人的乘龙快婿。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诗人曾经热泪盈眶写下这样的诗句,表达及第后的喜悦。古人云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实,其他“三喜”不过是金榜题名的陪衬。当然,进士及第的好处远不止这些。一般来说,宋以后考中进士,经过短暂的考核期便可进入各县成为僚属。如果考中三甲,一上任便可为县令,或者州官之副,那份荣耀真的可以让无数学子不惜数年寒窗苦读,有的甚至皓首穷经,依然攻读不已。徐景州的儿子徐颐便亲眼目睹了这种科举制度给进士及第者带来的荣耀,同时,也感受到自己身份的尴尬。他因为捐资和了中书舍人,其实不过是一个文书小吏。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没有人把他当回事,他自总觉得低人一等。他决心让儿子徐元献弥补自己的遗憾。为此,他不惜花费重金聘请当时的名士为教师,辅导其学业。

        如果说,在徐元献之前,徐氏先祖们还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那么,等到了徐元献这一代,则真正开始了长达百年的科场角逐。

        徐元献是徐霞客的太祖,字尚贤,号梓庭,生于明泰五年(1454)。他从小天资聪颖,十岁即能赋诗,后拜张泰为师,博览群书,尤工于《易》。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80),元献参加应天乡试,名列举人第三名。可惜第二年参加礼部会试时落第。落第后,徐无献更加发愤读书,不幸英年早逝。徐颐因为痛失爱子,悲痛欲绝,不久也撒手人寰。

        徐元献“性极驽拙,世故淡然,独喜对书卷”。如果不是因为过早地离开人世,他极有可能成为徐氏重走科举路线后第一个出类拔粹者,徐家也极有可能因为他的成功而走上另外一条发展之路。可惜,历史不容假设。但是,徐元献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其人已没,但他的著作《达意稿》却流传了下来,成为徐氏家学的重要源泉。

        从《达意稿》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天才学子的睿智思想。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固然重要,但终须凭借文字才能流传下来。而古之圣贤的道德文章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与其立意高远、用功至勤及文字功夫了得密不可分。因此,他强调作文要立心用力,准的圣贤,,迈绝时俗。

        他看到科举制度的弊病,指出无数学子为考取功名不得不皓首穷经、寻摘摘句、做八股文章,这样怎么能有佳作传世?更可怕的是这些举子一旦及第,便不再继续学习,先前的勤学品格因为一纸“进士及第”的通行证到手而不再坚守。

        虽然看到了这种弊病,但他只是发发牢骚而已。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不可能公开批评科举制度,更不可能提出改革方案。他惟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寻找出路。为此,他虚心地写信向国子监祭酒王先生请教。同时,也十分注重搜罗王祭酒的文章,“闻人有先生之文,无不往视;见先生之文,无不手录;珍惜其不得,诚若古人因获测知其万一焉。”

        徐元献的《达意稿》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薛甲在《达意稿后序》中评价:

          “先生雅性贞洁,纷华不染,独专意为古文辞。其诗清润宛转,取裁少陵;其文冲和缜密,以欧苏为家法……”

“乃有因文求道,思欲追古人而上下之……”

          徐元献的英年早逝,不能说与科举无关,但也不能说完全是科举惹的祸。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可是却留下了勤奋好学的品格,留下了师法先哲的文风,对家族的影响是显然的。

        而真正的科举悲剧实际上发生在徐元献之子徐经身上。

        徐经,字直夫,自号西坞,生于成化九年(1473)。自幼好学不倦,长大后则把家业完全交给母亲薛氏和妻子杨氏打理,自己则在“万卷楼”苦读。他平时与吴中才子唐寅交往甚密。弘治乙未(1499)年,徐经与唐寅同船到京城参加会试。由于唐寅名气太大,京城中的官员、文士得知他到来的消息,纷纷登门造访,宴饮不断。而徐经的家是江阴大户,远近闻名。在京城期间,徐经带着数位优童,每天跟随唐寅穿梭于豪门与酒肆之间,引起了举子们的怀疑。有人说,徐经、唐寅二人买通过了相关官员,事先得到了试题。事实上,徐经进京后确实曾拜见过主考官程敏政,并礼节性地送了见面礼。唐寅也曾送给程敏政一枚金币,并向程敏政求文章,送给乡试主座梁储。但是,程敏政产未向徐经、唐寅透漏考题。不过,这事相当敏感,一经传言便被无限放大。朝廷为了稳定举子人心,立即采取行动。户部给事华昶匆匆弹劾了主考程敏政。

        通过会试拟录取的试卷由大学士李东阳会同其他考官复审,结果发现,徐经、唐寅二人均不在录取名单之内,证明徐经、唐寅买题之说纯属乌有。但舆论难平,流言愈演愈烈。朝廷动用了锦衣卫对徐经、唐寅严刑逼问,只查得送过见面礼这点小事。最后,程敏政罢官回家。华昶被降职,徐经、唐寅被削除仕籍]发回县中充当小吏而结案。唐寅回家后夫妻反目,筑桃花庵消极度日。徐经则回到江阴老家闭门著书,有《贲感集》传播世。

      经此此磨历,徐经并不死心。他一心盼着皇上能够特赦,使自己重新获得考试的资格。曾经上京城探听消息,但终因不胜劳顿,客死于京师永福禅寺。

        与祖父、父亲相比,徐洽的命运似乎更加乖巧。

        徐洽,字悦中,号云岐,是霞客的曾祖。十七岁时,由庠生入太学读书,后又由博士子弟补国子监生。成绩优异,但却像中了魔咒一般,七次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嘉靖辛卯年(1531)会试,他本来已经录取,却因为参加会试的监生人数超过了比例,结果再次与仕途无缘。

      科举之路不通,徐洽只得捐资入鸿胪序班,后官至鸿胪主簿,为官九载后辞官回乡,以教书为业。著有《云岐小稿》传世。

      蒋如京在《云岐小稿》序中这样评价:

        翁激目流风,游心骚雅。自少业举事,即梦寐秦汉,作惊人语……今读其诗,如《桃熟》《西池》《宫体》《长相思》诸律,即古乐府之;若《过古沛》《怀古》《九日》《舟中》诸五言,则酷类鲍谢气格;如《琼林侍宴》《寄梧塍大兄》诸篇,又逼真老杜风骨……其传记碑铭诸文,遒劲似《左》《国》,纵横若班、马,又鲍谢之所不逮……

        与他的祖父徐元献一样,徐洽虽然也曾习科举之业,但是并不局限于八股文之作。其诗或有古乐府遗风,或诗法杜甫、鲍照、谢灵运。而碑铭之类的应用文,甚至超过了鲍、谢,可以与司马迁、班固相提并论了。

      这样的评价固然有溢美的成分,但,就其风格而言,大体不会有错。

        更值得说明的是,徐洽已经开始壮游祖国大好山水的实践了。壮年时,他南游南京,登上石头城,眺望长江,吊凤台、凭鹭洲。晚年,官到鸿胪主簿,曾“博燕、鲁艺胜,溯河海之源”,所至之处,抚景寄兴,往往要欣然命笔,直书所见,铅黛不施,态度自轶。

      如徐洽开徐霞客旅游探险之先河并不为过。

      徐霞客的爷爷徐衍芳,同样没有摆脱先辈的科场噩运。

      徐衍芳,字原润,又字汝声,号柴石。父亲徐洽科举不利,便瞩意于他。徐洽在南旸岐筑湖庄书屋,供徐衍芳攻读,但衍芳终以屡试不第而收场,留下《柴石遗稿》传世。

      从霞客的太祖徐元献开始,一直到他的爷爷徐衍芳四代人科举之路虽然坎坷崎崛,但似乎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每个人都留下了特色鲜明、风格高蹈的诗文作品集。他们的高风伟望,并没有因为仕途的不顺而湮灭。相反,他们在诗文中流露出傲然的风骨和超凡的见识。正所谓,因为不争,是以收获多多。

        在湖庄书屋中苦读的徐霞客阅读先祖的作品,听父母讲述他们曲折的故事,时不时地陷入沉思之后中……

      是啊,到底应该向何处去?人生,难道除了科举、做官,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42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98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68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8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99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7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90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32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74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88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49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78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7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4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