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二九:《石头记》第二回回前总评浅议
(红楼梦诸家评语系列五)
按:本篇写于《石头记》第二回前甲戊本、蒙府本、陈其泰、王希廉、张新之、姚燮总评处,主要针对所评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回脂砚斋、陈其泰、王希廉、张新之、姚燮的回前总批,批语并不是本回的重点所在,但仍就批语作简要评述。
一、脂砚斋或他人批语
脂砚斋批评共四条,甲戌本三条,蒙府本一条。甲戌本三条批评同第一回凡例一样,系用墨笔抄写,其他抄本如庚辰本、乙卯本、戚序本、王府本、列藏本、己酉本、梦稿本均与甲戌本保持一致,有点像正文但实际上是批语,戚序本和蒙府本还多了一条。由此证明我们现今看到的甲戌本其实也是后期过录的抄本。此四条批语均论述作者的写作手法。
(一)画家三染法
【甲戌:176.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俗谓“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故借用冷子兴一人,略出其文,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此即画家三染法也。】
所谓画家三染,即先画一大概轮廓,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皴染,全画即可完成。《石头记》先以冷子兴口述贾府大概,再以黛玉、宝钗等进府加以皴染,惶惶一个大族,即全面现于读者眼前。故谓本回亦非正文本旨,同第一回一样,都是第一染。但谓“只在冷子兴一人,即俗谓‘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果真如此吗?冷子兴此人,前八十回只有几次出场,但为何作者要将贾府的情况安排在其口中述出,当大有深意,亦当另文述之。
(二)由小及大法
【177未写荣府正人,先写外戚,是由远及近,由小至大也。若使先叙出荣府,然后一一叙及外戚,又一一至朋友、至奴仆,其死板拮据之笔,岂作十二钗人手中之物也?今先写外戚者,正是写荣国一府也。故又怕闲文赘累,开笔即写贾夫人已死,是特使黛玉入荣府之速也。】
第一回已说过,以甄士隐一家,影射甄家,实写贾家,以小见大。本回以冷子兴和贾雨村酒中谈论,简述贾府大概,亦是由小见大。《石头记》第一至七回,未写贾府,先写甄士隐、贾雨村、林黛玉、薛宝钗、刘姥姥、秦钟等与贾府有关的小小人家,是由远及近。第八至九回,亦未实写贾府,而是写府内仆从、府外族人。写外戚、写朋友,同时亦写贾府,可谓黄华二牍,生花妙笔。雪芹大才,在于写情,亦善于谋篇,不由得打心底里喜悦、恭敬、佩服、赞叹,不失为我辈作文撰稿的懿范,亦可作攀登艺术高峰的目标。
(三)虚敲旁击法
【178通灵宝玉于士隐梦中一出,今又于子兴口中一出,阅者已洞然矣。然后于黛玉、宝钗二人目中极精极细一描,则是文章锁合处。盖不肯一笔直下,有若放闸之水、燃信之爆,使其精华一泄而无馀也。究竟此玉原应出自钗黛目中,方有照应。今预从子兴口中说出,实虽写而却未写。观其后文,可知此一回则是虚敲傍击之文,笔则是反逆隐曲之笔。】
《石头记》整本的故事情节,前后皆有照应,不止是通灵宝玉一桩。写通灵宝玉,先以甄士隐粗略一观、以冷子兴随口一说,后文再以黛玉、宝钗极精极细一描,算是完成了其外形的描述,再以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到贾府用其治宝玉和王熙凤的冤疾,说明其能力。这是虚敲旁击法,亦是前后照应法。说到前后照应,若单看前八十回,还不算多。然而作者所安排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正式出场的人物,最终都有结局,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贾府的最终命运,可不是泛泛之笔。而且要特别注意主角出场,随后出场的人物,他们之间最后必有关联的故事,待慢慢逐一述之。
(四)总帽分述法
【戚序(蒙府):5.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两大笔以帽之,诚是大观。世态人情,尽盘旋于其间,而一丝不乱,非聚龙象力者,其孰能哉?】
第一回、第二回是总帽。第一回的楔子说明了《石头记》的来历,甄士隐一家的结局暗射江南甄家和贾府的结局,好了歌及解注总结了所有人物的命运;第二回以冷子兴的口述,理清了贾府六代人的关系,亦穿插了亲戚六近的情况。通读此二回,整个贾府即了然于胸,本书结局即尽收眼底,其后便是过程的展演,一一分述所涉人物、情节。当然总帽之中又穿插分述,第一回是甄士隐、香菱的来历,第二回便是林黛玉的来处,之后又是薛家、刘姥姥等与贾府的渊源。世态人情,尽旋其中,一丝不乱。要特别注意的是蒙府本所批“以百回之大文”,可以得出《石头记》实际上只有一百〇八回的推想。由于蒙府本的批者,是见过《石头记》全本的,如果只见过八十回,则应当批“以八十回之大文”,如果是一百二十回,则应当批“以百廿回之大文”。但也不可能是整一百回,篇章结构按十二钗分配,应为一百〇八,每回着重写一人,可以回目推之,如第一回着重写的便是娇杏。为何?虽然回目当中也有甄士隐、贾雨村,但此二人之后还有重要的情节,而娇杏这一副十二钗却没有了。而第二回着重写的便是冷子兴,而非林黛玉、贾雨村。
二、陈其泰批语
【陈其泰:12.冷子兴演说宁府,不仅说荣府也。】
谓演说宁府,同说荣府。回目名演说荣国府,而实先说宁府,再说荣府。不仅因宁公居长,若论错处,也应以宁府为多,系无中生有。因冷中出热,而以荣府为最热闹,故以荣府为目。
(未完待续,水木森【水目人曾】)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