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开始是什么?易开始能带来什么?

什么叫“易开始”?

就是很容易的开始,就叫“易开始”。

易开始就是在开始阶段很容易,容易到毫不费力,容易到轻松完成,容易到不可思议,容易到甚至可笑。

一、易开始的五个优势。

优势一、大脑不抗拒。

当人们决定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内心会迅速地为这件事做初步的判断。当面对比较困难的事情的时候,内心会激发出反感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事情不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当任务量艰巨的时候,人们会在开始的时候,内心便选择放弃。易开始很容易开始,因为任务量小,容易完成,在大脑看来,没什么压力。使坚持变得没有任何难度,易开始容易到人们在内心不会对它产生反感,容易到让人没有抵触情绪,所以易开始可以骗过大脑,让大脑不抗拒。易开始很容易就能形成习惯。

优势二:消化意外。

这个很好理解。就拿写作来说,如果给自己定每天2000字的目标,很有可能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就会打乱整个计划。比如朋友聚会,外出旅游,生病等等。但如果每天只写50个字呢?有5分钟就写完了!有意外也不怕。

优势三:提升自我效能感。

什么叫自我效能感?即我们对完成任务能力的信念。如果定了一个目标,但总是完不成,那自我效能感就会逐渐下降。所以采用易开始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完成目标,提升自我效能感。提高我们的自信心,坚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更大的任务。

优势四:没有压力。

当人们面对庞大的任务,却无法完成的时候,内心很有挫败感。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今天要完成一个目标,而感觉很有压力,而且最难的就是第一步。易开始的任务容易、简单,完成之后,会感到满足,后续就能完成得更加轻松自如。

优势五:给予我们自主权。

易开始的方式,就是先制定小目标,然后可以任意自由的超额。我们状态好,就多写一些,状态不好,就完成50个字就行了。有了自主权,我们也会更加自信和从容。

那么,如何从零建立易开始呢?

二、易开始的八个步骤:

第一步:选择适合你的易开始和计划,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首先,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把这个目标分解成“小到不可思议”的小目标,小到什么程度合适呢?我认为这个任务能在一两分钟内完成,就是合适的。一定不要把任务定得太大,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情况千差万别,如果我们只要腾出五分钟,就可以把所有的易开始完成,相信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可以把它坚持下去。

其次,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易开始计划,可以是单一计划,也可以是多项计划,还可以是每周的弹性计划。

最后,把确定的计划写下来。

第二步:挖掘每个易开始的内在价值。

挖掘我们需要这个易开始的内在原因。列好任务以后,想想我们为什么要实现它,不停地问为什么,不停地深入挖掘下去,直到找到问题的核心,找到内心真正的渴望。

第三步:明确易开始依据,将其纳入日程。

想想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完成易开始,可以是具体时间,也可以是在某一行为方式之后,甚至可以再简单一点,“一天一次,随时可做”。定下的日程,一定要不打折扣的执行。

第四步: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

在愉悦的心情下进行的活动,特别容易完成。如果感到坚持不下去,就给自己一点奖励,休息一下,给自己鼓个掌,或者给自己一个微笑。

第五步: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

完成任务以后可以在日历上打勾,也可以利用手机软件记录成果。

第六步: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我们的最终目标,当然不是只做一件这么小的事情就可以了。所以,要鼓励自己超额完成任务。从实践来看,关键在于尽早开始,如果非要等到最后一刻睡觉前才开始,那你一定每天都不能超额完成。

第七步: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

计划定下来就一定要不打任何折扣的执行,不能执行的计划不是好计划。不要轻易扩大你的目标,“如果你超额完成了目标,你很了不起,但如果没有呢?你还是很了不起。”

第八步:留意易开始养成的标志。

“只有在一个易开始真正成为习惯之后,才可以添加下一组易开始。”现代人特别容易浮躁,想做的事情特别多,不要着急,只要坚持,时间会回报你远超期待的礼物。

三、易开始能达到效果吗?

也许你会很奇怪,每天做一个俯卧撑,肌肉可以变得强壮吗?每天跑步十分钟能减肥吗?每天看两页书,什么时候可以看完一本书?每天写五十个字,什么时候可以写出一篇文章?当你开始进行某一项事件的时候,比如开始读书之后,一般情况下,你并不会因为读了两页就停止读书,你可能会被精彩的内容所吸引,一直翻下去,结果读了很多页书。长久下来,一本书很快就会读完。即使某一天不想读书的时候,读两页书也并不难以完成。

从每天开始做一个俯卧撑开始,直到后来练出肌肉。

所以,易开始真的可以改变生活习惯。如果你想改变自己,而又很难坚持,马上执行易开始。

四、易开始的底层逻辑。

一个懒人、手机低头党、重度拖延症患者,还能坚持做好一件事吗?

我们总希望自己能养成好习惯,于是有各种坚持活动,坚持运动21天,30天坚持写1000字,坚持学英语60天,坚持阅读100天…… 可惜,99%的人不能达成目标。

易开始没有截止时间。那些21天、60天、100天养成一个习惯的想法,是不靠谱的,你可能可以坚持21天,甚至100天,但是之后呢?

一个行为变成习惯需要的时间,视乎它的难度而定,从18天到254天不等。过分强调完成的天数,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养成。除了个别意志坚定的佼佼者,普通人很难完成“坚持”这个挑战。

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任务的提出本身就是个错误,并不是你在21天、30天、100天内,坚持做了某件事,你就能养成好习惯。像运动、阅读、写作……这些自我提升的好习惯,难道不应该永远坚持吗?

我们为自己订立了一个不明确的艰巨的目标,但是,又为此选择了一个太短的坚持时间。正确的做法恰好相反,我们必须制定一个极小的、小到不可思议的目标,而设定的截止时间应该是永远。我们把这个方法叫易开始,一个懒人也能完成的坚持术 。

如果“每天锻炼30分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那它的对立面是什么?一个小到极点的目标,比如说,每天做一个俯卧撑。虽然这看上去很可笑,但,还是开始了,反正只是一个俯卧撑。这个动作打开了懒人迟钝的肌肉和顽固的大脑,最后,从一个俯卧撑变成了30分钟的锻炼。

之后,懒人要求自己每天完成一个俯卧撑,当然通常会多做几个,但只要完成了一个就是达到目标了,这种轻松保持成功的感觉太美妙了。半年过去,懒人开始到健身房运动,还把这个方法运用到阅读和系统培训上,效果超乎想象,太神奇了。

1、易开始的生物机制。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区域叫基底神经节,它是一个愚蠢的重复者,它不会分辨行为的对错,只负责识别并重复工作,直到接收不同的新指令。另一个区域叫前额皮层,它是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可以理解长远利益和结果,它能抑制基底神经节,并负责处理短期思维和决策。

前额皮层的管理功能非常活跃,反应灵敏,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意志力,基底神经节的自动功能不仅强大,而且效率高,它们能节省精力,无需持续监督,就能处理各种任务,易开始成功的基础就是建立在这些特点上。

如果我们的任务太大,前额皮层这个管理者就需要耗费很多精力指挥我们完成任务,大脑疲惫了,你的意志力被消耗干净了,你就不能坚持了。而如果,我们的任务非常小,那么前额皮层只需要一点的精力和意志力,就可以指挥我们完成任务,大脑不会觉得疲惫,基底神经节可以轻松的让我们重复任务,最终形成惯性。

2、易开始的逻辑机制。

(1)我们是用动力或意志力开启新的(非习惯性)行为的。

(2)动力不可靠,所以不能充当建立习惯的策略。

当动力水平高时,所需要消耗的意志力就越低,当动力达到一定的时候,几乎无需消耗意志力。所以,培养一个好习惯,只需要努力去激发自己的动力就可以了,这样很轻松的就可以去行动。

但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复杂的,很难每天都能做到动力十足去做一件挑战的事情。

比如,当我们有时候突如其来的加班,可能就会让我们大脑疲惫异常,那时侯基本没有多余的动力去继续完成我们的习惯养成了。

所以,动力,是以人的感受为基础的,它不稳定。但是想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又需要持续不断的重复。不要把激发动力作为行动的唯一基础,动力就是鸡汤,鸡汤的效果只能在一时,激情耗尽,又无法持续了。因此,打鸡血的方式注定不持久。

(3)意志力可靠,但前提是你没有把它耗尽。

意志力是可控的,但确是有限的,一旦意志力达到阙值,也很难去完成一些挑战的事情。

意志力就像肌肉,是可以通过反复锻炼强化的,意志力远比动力可靠,前提是你没有把它消耗完。做决定需要耗费意志力,意志力是有一定的容量的,它不会无限大。一个极小的任务需要消耗的意志力也是极小的,所以容易坚持。

(4)引起意志力损耗的五大主要因素:努力程度、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和血糖水平。如果我们能成功克服这五项障碍,我们就应该能走向成功。

因此我们需要有一种方法能够不消耗意志力的情况下,帮助我们更容易地养成好习惯。

易开始就由此诞生了,易开始建立在很细小,几乎不会损耗我们的意志力,同时可以帮助我们躲避大脑一开始的抗拒。

五、易开始策略的八个规则。

1、绝不要自欺欺人。

2、满意每一个进步。

3、经常回报自己,尤其在完成易开始之后。

4、保持头脑清醒。

5、感到强烈抵触时,后退并缩小目标。

6、提醒自己这件事很轻松。

7、绝不要小看易开始。

8、用多余精力超额完成任务,而不是制定更大目标。

大多数人都想试图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但结果往往是心潮澎湃的立下誓言,却又陷入无法坚持地无限懊悔中。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我们又信誓旦旦,然后又半途而废,最后陷入死循环。结果可想而知,我们不但什么习惯也没有养成,反而让我们越来越没有自信,越来越不敢尝试。

易开始让你的成功简单、容易,用长期主义的坚守拉长时间,把看似宏大的梦想化成“小的不能再小的任务”容易开始,在时间的力量之下完成人生梦想,登上巅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