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
棱镜法分解问题层次
当年牛顿借助三棱镜,把看似简单的太阳光分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不同光谱层次七色光。
今天我们也需要一个拆解问题答案深度的三棱镜,从日常问题中挖掘出不同层次的思想。这个思想的三棱镜就是,问题不仅要跨领域地寻找答案,还应在获得答案的基础上继续追问——这个答案起源在哪里?背后更基础的原理是什么?能不能用更底层的学科解释这个问题?这些原理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我能从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不同层次找到不同的解释吗?
追问总结答案背后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型
为什么要把一个领域中发现的有效策略,不断深挖到思维方式这么抽象的层次?
这是因为,在这个层次寻找思维模型的方式和前三种思维模型完全不同:前三层思维模型都是在答案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具体的陈述性知识,而哲学视角是从提问和思维方式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如何思考的程序性知识。
这是更高级、威力更大但大多数人很少能意识到,并去做的思维训练,所以,我下一篇文章稍微花点儿篇幅具体讲讲如何从具体策略中提炼更具哲学视角层的思维方式。
I便签
WHAT
作者在讲解一种思维方式,让我们对解决问题的答案做出分析。最终目的是通过深层次的思考,构建出思维模型的层次。
HOW
我们要学会对答案进行四个层面拆解,这四个层次由浅到深分别是:
1、经验技巧。小样本启发式总结。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老话说的”大多属于这一类)。
2、方法流程。大样本经验流程化。例:smart原则,CPR思维法(致用类书籍大多总结这些方法)。
3、学科原理。经科学方法验证的原理。例:冥律分布(数学),锚定效应(心理学)。
4、哲学视角。理性思辨思维方式。例:熵增思维,机械论思维。
WHY
具备棱镜法拆解答案,能让我们避免小样本经验产生的思考疏漏;能让我们对大样本经验流程后面的学科原理有更深理解;能让我用理性思维方式,构建思维模型的地基。
如果没有这种拆分答案的棱镜法,我们会在面对相互矛盾的经验时不知所措(例:大丈夫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我们会在面对致用类书籍提供的众多方法时昏头转向。
WHERE
这种方法,最好使用在系统性复杂问题的答案拆解上,会有很多收获。
对于日常问题的答案,我们没必要进行深度拆分。(比如日常重复性问题的解决)
R1便签
故事
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看致用类书籍,感觉打着“几大原则”,“几大金律”旗号的书都有吸引眼球和夸大其词的嫌疑。
我更喜欢寻找和学习通用性更强的学科原理,或哲学思考。
反思
通过棱镜法对答案的拆解,让我明白了,四个层面的解决方案没有优劣之差,只有适用场景的区别。
日常生活中,经验技巧能够解决我们的大多数问题;而方法流程,能够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提高效率,提升管理能力;学科原理和哲学思考,能让我们在更高的视角进行思考和决策。
R2便签
目标
在之后的四天训练,找四个企业管理类的方法流程作为拆页。
写便签的同时,用棱镜法对方法流程做出分析,找到其背后的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笔记存在印象笔记中,训练营结束之后整理,发到简书。
行动
1、首先对挑选出的经营管理类拆页进行辨别,如果只是基于小样本的经验技巧就做不分析,只选择基于大样本的方法流程。
2、分析这个方法流程,它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是哪个学科的原理?同一原理层面,有无类似思维工具?
3、这个方法流程所依托的科学原理,是基于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能否上升到哲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