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公第十五㉗-㉚
㉗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㉘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㉙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㉚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夫子讲,众人如果都不喜欢一个人,我们一定要对他考察的;众人都喜欢一个人,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他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来思考,如果众人都去讨厌一个人,就说明这个人他一定是有某方面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两个人不喜欢某个人,可能是个人的性格不同,喜好不同,标准不同。可是众人都讨厌一个人不喜欢一个人,必有他的原因,这个时候就要去观察、考察和体察一个人,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流于表面。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随众、从众,比如说大家都讨厌一个人,我们就跟着讨厌。但是为什么讨厌这个人并不知道,并不知晓。众人都喜欢一个人,我们也就跟着觉着这个人好,可是他好在哪里?我们并不清楚。我们要懂得再深入一层,比如说大家都讨厌一个人,我们就要去观察了,大家为何去讨厌他呢?是因为这个人的性格比较懒散,还是这个人的性格他总是太过于强势,或者他是自私自利,他总是得罪人,就是到底讨厌他在什么地方。
我们再举一个具体一点的例子,比如说在一个企业在一个团队当中,大家都讨厌一个人,这个时候作为领导的人就要懂得深入的去观察,他究竟是性格当中的哪个特点,或者他做事的什么样的风格是不招人喜欢的。我们要深入地给他找到,并且教给他加以修正,加以修改,是可以改变的事情。
比如说我们在一个班级当中也是一样,说有一个孩子,同学们都不喜欢他,作为老师的人就要深入去观察了,为什么不喜欢他呢?是他太过于调皮或者是他穿得比较脏,或者他平时的素质没有那么好,总是欺凌别人的孩子,所以导致别人都不喜欢他。那作为老师就要深入的去观察原因,帮他加以修改、加以修正。
再比如说我们身边有的朋友,人际关系不好,总是遭到别人的讨厌和远离,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看了,去观察,是身上哪些特点不讨喜,我们要帮助他修正和改变。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到他人,可以看到事情的实质。同样,如果众人都喜欢一个人,我们也不是人云亦云的去喜欢,而要深入地去观察。这个人为什么讨喜呢?是他的性格比较好,有智慧、热心,还是这个人比较亲切、开朗和乐观。我们要去观察他身上招人喜欢的地方,然后我们加以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讨喜的地方我们要去学习,被人讨厌的地方我们要反观自省,看看自己有还是没有。如果我们是处上位的人,比如说做领导的、做老师的、做父母的,我们有义务和责任看到别人的不足,让他加以修正,看到别人的好处,我们可以去告诉对方这是他的长处,可以继续保持。
这句话整个在告诉我们,要懂得去思考,要懂得去观察。不光是人如此,我们对待一个东西也是一样的,比如说大家都喜欢一个东西,我们就要去思考,去观察,为什么大家会喜欢它呢?这个东西的好,好在什么地方?这个就是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是有本质上的不同,不是人人都喜欢的东西我们也就跟着喜欢,问你喜欢什么也不清楚,就是没有经过思考和观察,这个时候我们讲出来的话是没有力量的。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里讲了人和道之间的关系,道是不动的,就在那里,但是人是有主观意识的,他是有能动性的。我们先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杯子放在这里,它是没有主观意识和能动性的,但是人有,我们想把它拿过来,就可以拿过来;想把它放回去,就可以放回去。所以人是可以动的,我们的主观意识在动,但是杯子是动不了的。
再比如说我们手里拿了一把扇子,这个扇子它是不能让人动的,但是人可以让扇子去动,人和万物的区别在这里,和道的区别也在这里。道本来就在那里如如不动,可是人却可以有主观意识,去学道,去悟道。一个人你自己去悟道,你才会离道更近,你去修道,你才会离道更近,你去传道你才会离道更近。
如果人不动,道是自己不会来的。所以是人去学了道,去修了道,去弘扬告诉别人,让更多的人明白道,就称之为弘道。儒家文化讲以人为本,就是因为人有主观的意识和能动性,他可以推动道的发扬,可以推动事情的发展。
再比如说举例,说做一个事情,同样一个事情,一个工作,一个生意,换不同的人做就会有不同的效果。那个事情其实并没变,但是人他有自己的能动性,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能力的大小,所以就导致了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做,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道也是一样的,一个人如果你自己道修得好,你就可以把道弘扬的更好。比如说因为有了孔夫子,我们知道了有儒家之道;有了老子,我们知道有了道家;有了孙子,我们知道了兵法之道。所以这个道都是靠人来弘扬的,我们明白了这句话,就明白了在生活当中该如何去面对身边的一切。我们不是等待事物自己的发展,而是人去推动一个事物的发展,人去推动自己合于道,然后去弘扬道。
再举例子,比如说一个人聪明,聪明放在那里是不动的,靠人的运用,说一个人很聪明,但是又会用自己的聪明,把它变成了智慧。比如说一个人很有能力,你如果没有主观的能动性,你去运用这个能力,能力放在那里是没有作用的。道也是一样的,道放在那里本身是没有作用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懂得道,你按照道的规律去做事情,就可以把道发挥到极致。我们学了这些道,然后再告诉给他人就称之为弘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是要主动去修道、去悟道、去弘扬道。人是要主动地去做事情推动事情的发展,人是要主动地运用自己身上的才能,运用自己身上的德行,可以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夫子讲有过错不能去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先讲第一点,如果一个人有过错,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要懂得坦然接受自己当下的状态,接受自己的不足和所犯过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一个人都会犯错,在我们很多不知道的领域,在我们不懂的事情上,自己智慧不够也会犯过错。比如说我们看到有的人犯过错,可能是他的素养没有那么好,素养不好取决于很多,比如说他过去生活的环境,比如说他所接受的教育,都会导致他在一些事情上是有不足的。包括我们自己也一样的,比如说我们接受一个新的工作,接受一个新的知识,一开始都会犯错,因为我们不懂,过去的认知当中并没有,所以这个过错是很正常的。
我们再来延伸第二点,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在某方面犯了错误,还不去修正,这个才是真正的过错。举个例子,不知者无罪,如果以前我们不知道这样讲话是伤害他人的,这不算什么过错。可是我们意识到了自己出口伤人,这是不对的,我们还不懂得克己,还不去修正,这才是真正的过。
比如说在工作岗位上,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学习了儒家文化,懂得要忠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懂得对同事,对领导,对自己的事情充满敬畏之心,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知道了正确的方法该如何去做,这个时候如果还不去改正,还不去克己,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过错。
再举几个生活当中的例子,比如说原来我们的人际关系不好,但是我并没明白为什么人际关系不好,后来我学习了文化,明白了德不孤,必有邻;近者悦,远者来。为什么我的人际关系不好呢?原来我没做过有德行的,对他人有益的事情,所以我的人际关系并不好。那我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要明白修正自己了,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懂得心目中有别人,为对方去着想,人际关系自然就会变得更好。
再比如说工作岗位上,我工作了几年为什么没有被升职,为什么没有被加薪呢?原来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可能生活在抱怨当中,总是觉得公司、总是觉得领导对我不公平。可是我们学习了以后懂得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被重用,首先你对公司是忠诚的,你对自己做的事情是充满敬畏之心的,你对你的企业是可以贡献价值的。那从此以后不再去抱怨,我懂得通过提升自己去弥补以前我们自己的那些不足。
我们生活在抱怨当中就会给自己带来痛苦,以前不知道抱怨是错误的思维方式,但是学习以后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个时候就要去克己,不要去抱怨,而是要积极努力地去提升自己。所以一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如果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努力地去修正和提升自己就不算什么过错。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尝,是曾经。孔夫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遇到一件事情不想吃饭,也不想睡觉,就开始自己不停地思考,想如何去解决这件事情,看我们最后思考的结果,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吗?孔夫子说无益。得出一个结论,整日整夜地去思考,发现并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学也,不如去学习。
我们来举个例子,就很好理解这句话。比如说一个孩子遇到了一个难题,来问我们。我们需要深入地去思考吗?是不是马上就可以给答案。即使我不了解那件事情,我可以经过简单地问询,了解情况,就可以快速地给出答案。
比如说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有的朋友遇到了什么难题,他思考不明白,没有答案,这个时候来问我们,如果我们的智慧比他多一点,只要他问出来我们就可以马上地给出答案和解决办法。
在一个企业中,同样的道理。比如说一个员工他遇到了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对他来讲很难。如果是做领导的人,跟领导一讲这件事情,领导就可以快速地给出答案,告诉你如何去解决这件事情。
所以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如果我们当下自己已经经过深入思考的事情,还不能有答案,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就说明我们当下的认知、智慧、能力是不足的。这个时候你再去思考,是没有任何益处的,这个时候不如我们把问题先放下,自己去学习,在学习当中自然就会寻找到了答案。
比如说我们遇到了一些困惑,遇到了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自己听课、读书,从当中体悟,哪一个点,哪一句话是触动到我们的,就可以用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再比如说学,学当中就包含了问,说我遇到了一个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那我这时候就要请教他人,也称之为学,去问那些比我们有智慧的人,去问那些比我们有德行的人,比我们有经验的人,这些人可能给出的答案可以让我们去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这里我们要切记一点,往往这一点也是我们不容易做到的,比如说我们去问了一个比我们有智慧,有经验的人,对方明明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去做,这个时候我们未必去做的,我们还要去思考,他讲得对吗?他讲的有道理吗?他说的适合我吗?又开始自己思考,所以终究是无益的。
在企业当中也经常发生这种情况,我们明明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问了那个知道的人,或者说问领导,问完之后我们并不会去照做,问完以后还要自己去思考,最后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我们既然问到那个人,就说明我们是相信他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我们就要选择把自己的想法先放下,然后借助对方告诉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先照着去做,在做的过程当中,我们可能才会想清楚。如果我们不照着去做,永远那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所以生活当中,工作当中,无论我们遇到什么问题,经过思考以后得不到答案,就不要再思考了,停下来学习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