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元宵节!鸡年元宵节,正碰上周末。由于两个弟弟都到外地上班了,我便和妻子、妹妹回到老家,与父母“团年”。
按最近几年的惯例,我原打算是把父母接到城里过元宵节的,但考虑到父母年岁大了,虽车接车送,但也会让父母劳累,加之吃饭的人少了许多,便决定回到老家与父母共度元宵佳节,也让父母免受劳顿之苦,并打电话叮嘱母亲等我们回去后烧火做饭。
我早早起床购买了鱼肉之类的菜肴和点心,和妻子、妹妹在上午九点多钟就回到了老家,但父母还是早早从冰箱里拿出菜蔬准备着“团年饭”。
在厨房看到母亲准备用蒸笼蒸猪肉,我就说,就五个人,就不蒸“蒸肉”了吧,母亲说,过小年,怎么不蒸“格子”呢?
在老家,过年必须是要蒸“蒸笼”的。母亲说的所谓“格子”就是用竹木制作的蒸笼,圆圆的,用“塌地棵白菜”垫底,蒸出的“五花肉”带有天然的竹木香味,且象征团圆、美满。
母亲、妻子和妹妹三人在厨房忙活,父亲也将圆桌、椅子、碗筷者收拾好了。看到在厨房插不上手,就在村中转了一会,站在村中的水泥路上和儿时的伙伴及几位老人拉了一会家常。
不一会,妹妹打来电话,说中饭已经好了,回家准备“团年”。我一看时间,刚好十一点半。
父母自己养的老母鸡、当地春节或结婚必须得有的“盘龙菜”(据说是为了保证嘉靖皇帝能顺利登基,厨师创造出的一种吃肉不见肉的食品)、新鲜的家常鲫鱼、青白相间的马蹄青菜……等八个荤素搭配的盘子,桌子中间则是一个冒着热气、飘着肉香的圆形蒸笼。虽然这些菜,五个人肯定是吃不了的,但母亲还是要坚持多做几个菜,说是过年过节不能将菜都吃完,寓意年年有余,图个吉利。我笑着说,可是又要让二老多吃几天“盛菜”哦。父母一生十分节俭,从不浪费盛菜盛饭。
父母在敬完“祖宗”后,父母、我、妻子、妹妹才上桌吃饭。虽然今天的元宵节“团年”,全家人没能到齐,但仪式不能减,气氛还是那么的庄重、喜庆、热烈。
我给八旬的父亲倒了一点白酒,由于要开车我就用饮料陪父亲。席间,父母一再劝我们多吃蒸菜,说是元宵节的蒸菜吃了不打瞌睡。
看到父亲酒杯里的酒快喝完了,在征得父亲同意后,我又恭恭敬敬给父亲斟了一点酒。父亲其实是喝不了多少酒的,但我还是劝父亲从保健的角度每天少喝一点点。
看到父母满心欢喜,我也强迫自己多吃了许多蒸菜,让自己感觉“撑得慌”。在父母心里,子女吃得多,他们才高兴。
临走时,父母没忘了让我带点纯天然的新鲜蔬菜和自己养的母鸡下的蛋。我说不要鸡蛋,母亲说你下周到武汉带给大孙女吧。女儿在省城工作、成家,且有了宝宝,父母一直惦记着。
圆圆的蒸笼,融融的情。父母开心、身体健康是子女的幸运,真正享福的不是父母,其实是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