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记 | 南国独秀,高山仰止

天府之国

五月来到“天府之国”。

成都的城市规划呈环形,东南西北方方正正,看着地图就很容易摸清路。

走在街头,脚下的青砖上刻着简单的古画和诗文——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转角处,巷子里,随处可见茶馆挂着招牌,午后人们围坐在大圆桌悠闲地搓麻将。

逛杜甫草堂,据说就是诗人当年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居址,某间房舍的壁上挂着这幅诗。心中越发质疑,在这个终年闷热潮湿,阴雨连绵,不见曦日的小城,如何出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之景呢?

心想当年的自然气候与今时果真有些差距吧。

青城

青城山门楠木高耸,枯叶簌簌落下,颇有风雨飘摇的清肃之感。山上清泉溪下,郁郁葱葱。

【青城天下幽】,心中思量着,青城山唯美至此,怎地金庸把青城派写得那么猥琐...

还真是“未至青城山,枉写青城派”了。

峨眉

峨眉,一个柔媚又隽秀的名词,正是这座山的风韵。是以女子的画眉命名此山?还是以此山之名形容女子的画眉?

登上峨眉山,不免想到金庸笔下那位少女——“小东邪”郭襄大约是金书中唯一一位女性驴友。她机智、豪爽、豁达、洒脱,她曾迷恋一位绝世男子,也曾被另一位绝世男子迷恋。

也因着这份迷恋,她浪迹天涯,云游四海,选择了与金书中其他女子都不同的人生。

据金老讲,郭襄游历天下,寻杨过未果。四十岁那年大彻大悟,在峨眉山上落发出家。后又创立峨眉派。

于是又想到这“彻悟”的意味——所谓大彻大悟,大概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观尽天下事,遍历人间情。世间再无更加新奇之事吸引她。唯一未曾触及的,只剩下宗教。

人生短暂有限,又怎得“彻悟”的机会呢?大约是从俗世生活转向精神世界了吧。

金佛宏大而华美。立足金顶下望,轻云薄雾,重峦叠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又岂止是泰山。

阳朔

春天,去阳朔旅行,骑着单车在高山河畔游荡。青春本是用来挥霍的,学习和旅行,都是如此;

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

旅行,圆了一个人“生活在别处”的想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停留,辗转流浪,居无定所;不经意的行走,没有目的,没有欲望,所以轻便。

只有留恋,没有流连,就不必承担这座城市带来的负重。

人在旅途,会渐渐明了,旅行的魅力,不在于到达目的地,仅仅因为在路上。

在路上,就会有很多可能;带着对下一站的期待和想象,带着对过往的追忆和思索,带着对未知路途似有若无的忐忑和微妙恐惧.

在路上,与观念和勇气比赛,似乎就可以这样年少轻狂的走下去。旅行的另一个魅力在于,你可以保持幻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