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换了几个,安装“简书APP”却从来不变,六年间,他像个老朋友一样时不时与我见面。从大学时代起,我像个不懂世事的孩童一样在这里表达自己的思悟,并不要求的粉丝或者赞赏,始终沉浸在自己堆砌的围城里。
毕业、工作、再读,心性经过岁月打磨,眼界有所开拓,回头看以前的文字,未免也太过于自我。我忽视了与读者对话,一味地从个人角度抒发个人情感和心绪,以为情绪就是反思和感悟。现在想来,确实是无病呻吟罢了。
曾经开过个人公众号,写文风格还是一如往常的自娱自乐,没有规律和定性,久而久之,就被封号了;上过爆文写作培训课,一半的课程下来,颇为反感,为圈粉圈钱而写出来的日更文,靠娱乐热点吸睛的文章,能成为“文学”?自命清高不与之为伍,便不再继续听洗脑课。
这几年,我写的不多,却也是看了不少,从首页推荐收稿到目前的下架,从以前的好文到目前的钻贝文,为了鼓励人们写作确实做了不少努力,有奖征文等等。我看过很多人从小白走到大V,成为简约作者再成功出书,我也看过许多和我一样默默无闻的小卒,守护着心田的一份执着,没有放弃阅读,也没有失去自我风格。我左瞧不上为了变现而让文章变质的做法,右也看不起标题党胡作非为,更是不愿意日更千字文,如流水账一般,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变化的是人们都在成长,不变的是我仍然固步自封,懒惰成性,不变通也不多产。
但我怡然自得。在我看来,写作,作者无不是经过沉淀和积累,才能出作品,成为经典。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想继续静心沉淀,读书,也读生活中的一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句话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凡文章都必须取材于生活。在生活中勤于观察与思考,带着问题意识去看待世事人情,学会“顺藤摸瓜”,从一条溪流的娟娟耳鸣听到大海的波涛怒号,从一片落叶看到生命的生死轮回,以小见大,剖析最深刻的本质。
前些日子在省级平台发了几篇新闻稿件和感悟,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以跳出围墙,一改散文风,尝试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借用故事呈现情感,在打磨稿件的时候没有想着我自己的感受,我自己要怎么写,而是想着读者读了会不会感动,会不会理解。中稿之后,我才明白,以往我写文是没有故事可以支撑的,即便有也不会去架构表达,而今自己有了一段深刻的经历,写的时候除了想客观描述,更想打磨精细,以客观事情表达主观感情。
以前我认为自己还年轻,文墨不足,资历浅薄,难以驾驭文学写作,但后来明白经历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深刻与否。亲身经历后有切身体悟,才能行文有事可说,有情可达。
人是一根具有思考力的蒲苇,是一条会翻身的咸鱼,在任何时代的冲击下,永远都不要失去思考力。
终究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手中执笔写江湖,胸中有墨画乾坤。一撇一捺,需要耐心与合适的力度才能书写“人”,一章一节,需要经验的积淀和智慧才能成“文”。你看看书法大家,哪一个不是日以继夜,勤学苦练,你再看看名人作家,哪一个不是斟字酌句,厚积薄发。文学是神圣的,值得我用时间和精力去雕琢它,琴棋书画都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既然选择了文字,就理应当尊重它,静心,精心,勿嫌其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