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简书上发表第一篇文章的时间是2023年10月31日,到现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一直在坚持日更。刚开始纯粹为了打发时间而已,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上班,可是写着写着就有了兴趣,也买了几本关于写作方面的书籍,想把自己的水平提高一下,觉得万一能找到一个副业,带来收入的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虽然用心看了那几本书,也写了几十篇文章,但是内心的困惑却越来越多了,甚至对于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比如什么叫情节?什么叫故事?都没有完全弄明白。
受一位简友的影响,我买了一本沈从文的精选集,先把后面的几个短篇看完了,看到沈先生的文字中“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通过他所接触的世界的一面,来叙述人们的爱憎与哀乐。在这一点上,沈先生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我的困惑不在于那些作品好与不好,当然好,好极了,而在于他的作品,比如《黄昏》、《丈夫》、《柏子》等作品,到底是小说还是记叙文?
是不是小说或故事的理论在发展变化呢?
无疑,美国的小说、故事理论具有引领时代的力量,看看能够在网上购买的相关书籍的数量就知道了,而且,质量也差不了,毕竟谁也不是傻子,谁也不会购买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但是那些东西真的能帮助人创作出好作品吗?
这里要看你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才叫好作品?
《达芬奇密码》风靡一时,可能是故事创作的成功案例。可是对我来说,这样的书只需看一次,看完马上扔掉!简直就是哄孩子的游戏,比如当主人公要紧急离开时,车库里就恰好有辆路虎越野车,钥匙还挂在墙上。
而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让人看了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第三遍。
哪个好呢?只能说都好,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罢了。
可是,对于创作者呢?对于想通过提供内容而吃饭的人呢?你认为《边城》的稿费高呢?还是《达芬奇密码》的稿费高呢?
对于我来说,随便写写,记录生活,抒发情感,整理思路,得到别人的理解、欣赏、点赞也就够了,“还要啥自行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