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广州突然降温,爸爸妈妈们是不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呢,萌狮们在这里温馨提示一下;天气转凉,家长们和宝宝们都要多加衣服噢~预防感冒,睡觉加被很重要~
不知爸爸妈妈们有没有问过孩子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爸爸妈妈叫大人?”大部分孩子听了可能都会回答:“因为你们比较大!”那么为什么孩子回答“大”而不是“高”呢?
是因为3-4岁的孩子还不能认识量的差异,也不会用词语准确的表示。他们对于高矮、粗细、长短、宽窄、厚薄等量的差别,往往都会笼统地说成“大”、“小”。但是让孩子进行比较前,必须得确定要比较哪一种“大”。那么怎么能让孩子分辨这是哪一种“大”呢?
让孩子理解是哪一种大,可以先从一个小故事开始。
一天,爸爸把水杯和碗,这两样东西放到了桌上,它们的高度、宽度都不同。爸爸指着它们问小明:“你觉得哪个最大呢?”
“我觉得水杯最大,因为它最高”小明犹豫了一会说,“不不不,我改主意了,碗最大,因为它最胖。”
爸爸听了小明的回答,笑了笑,接着问“你觉得哪个能装最多的水呢?”小明低头想了想:“应该还是碗!爸爸你说呢?”
爸爸并没有直接回答小明的问题,而是把碗里装满水,然后让小明把碗里的水往水杯里倒,最后发现,碗里的水都没有倒完。小明看到结果,非常高兴地说:“我猜对了!”
在这个小故事中,小明说“水杯最大”,这个大指的是高度,接着小明说的“碗最大,因为它最胖”比较的是宽度。爸爸让小明猜哪个能装最多的水,比较的是容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在确定了比较的维度后(大小、高矮等等),才具备测量的基础。
那么下面进入正题,如何让孩子分辨这是哪一种“大”呢?
一、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
看一看:爸爸妈妈们可以拿出一大一小两个积木,让孩子看看,问他们哪个大,哪个小。
摸一摸:让孩子分别摸衬衫和羽绒服,辨别哪个厚,哪个薄。
掂一掂:让孩子用手掂一掂,小石头和大玩偶谁重谁轻,这个办法可以让孩子明白“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
以此类推,爸爸妈妈们可以用家里的其他玩具让孩子认识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粗细、高矮等特征。孩子对物体量的认知主要是通过视觉、触摸觉等感官的感知,这种方法最直观也最简单。
二、叠一叠、放一放
重叠法:
感知大小:爸爸妈妈可以把手掌和孩子的手掌重叠在一起,来认识大小。
感知长短:把短的铅笔重叠在长的铅笔上面,来认识长短。
并放法:
感知高矮: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并肩站一起,认识高矮。
比较厚薄:可以把两本不同厚度的书放一起,认识厚薄。
三、玩一玩
1.爸爸妈妈准备几根粗细不同的绳子,和大小相同的串珠。
2.和孩子比赛,看看谁穿串珠穿得又快又多。
孩子会在穿的过程中会发现,有时候穿得快,有时候穿得慢,还有有时候穿不上。穿不上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找下原因,让孩子理解,穿得快慢和绳子的粗细有关,从而认识粗细。
爸爸妈妈们还可以自制纸称,让孩子用两个物体进行比较,看看哪个轻,哪个重。
通过动手,孩子可以在具体的体验中发现量的不同,边玩边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萌狮们总结:
理解量的差异性,是进行测量的基础。多种的尺寸(容积和周长)和不同维度(高度和宽度)在测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等孩子理解了“无论对单个或者是多个物体,都可以根据它们的多种属性(大小、长短、高矮)对它们进行测量”这一概念,才能进行更常规的测量活动。
想了解更多关于教育幼儿的小知识吗?爸爸妈妈们可以关注【萌狮萌蛙】的订阅号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