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了藏书,一眼看到了《第二次握手》,不由得想起五十多年前曾经偷看手抄本的事情来。
我很喜欢看小说,特别是长篇的。父亲当时的藏书《暴风骤雨》、《红岩》《红日》《志愿军英雄传》一至四卷等等,那个时代出的书差不多都看过。有点走马观花的意味。家里的书都看过了,就到外面去借,甚至看得兴趣了,晚上在被窝里偷偷打电筒看。当然看一本就像囫囵吞枣似的,反正是浏览一遍。
我所以爱看长篇小说,那还是在小学时因为看电影后,知道了有些电影是由书上改编的。记忆最深的就是看过《红日》电影后,老师要求写观后感,当时不明白怎么写,就请教父亲,想让父亲代写。父亲并没有答应,而是找出一本书递给我:“看看书,自己学着写。”就这样,通过写电影观后感,引起了我对看小说的莫大兴趣。
从那时起,不管到谁家,只要看到屋里有书架,都要翻一翻书架里的书,如遇到没看过的,就会欻大脸管主人借来看。
文化大革命时,有些被批判的书不敢保留,都让母亲泡成纸浆做成纸盆用了。不过,我都看过了也就没觉得心痛。下乡后带了几本书,也就欻空看几页,看的时候也不多。
后来,听说有本叫《第二次握手》的书,写的挺好,描写情节挺感人的。但不是正规出版的而是手抄的书。据说当时流传时就说这本书新华书店是不能给发行的,属于禁书之类的。这更勾起我看的强烈欲望,到处踅摸找这本书。
有一回去别的集体户里串门,有同学说另一个户的某同学手里有,这个某同学的集体户,离有二十多里地。这也没挡住我要看的决心,当天我就步行去了那个集体户。有书的同学看我这么想看,而且在学校读书时相互就比较熟悉,就慷慨地拿出来让我看。现在回头想想那位同学是谁,那个集体户的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拿到这本书心里很激动,当时就翻看几页。这本书真是手抄的,用的是十六开稿纸,纸张也不一样,有方格的,有不带格的,还有干脆就是用白板纸抄的。而且还不是一个人抄的,厚厚的一本书起码经过十个人的手抄的。有的字体很规整,有的却很毛草。不过,有书看的了,我当然欣喜若狂,对那个同学真是十分感谢。并承诺很快看完就送回来。当然也得保证不能外借,对别人必须保密。
为了看这本书,工分都不挣了,直接坐火车回家。原来是想把这本书拿回家也抄一遍。可当看到抄得如此费劲,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书是多个人抄的,有的字迹很潦草,对某些字认得不全,但看下来后,也能猜到前面的意思,就这样囫囵半片地看了下来。尽管这样,其中的情节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边看边寻思,这里边也没有什么值得批判的呀。主要是描写在解放前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两人都是有才能的学者相恋了,可因为某些原因分别了,一个留下来,一个去了国外。解放后,去国外的在国家的招唤下也千方百计回国,用自己的学到的知识为祖国做贡献。记得当时看了这本书,两人第二次握手相隔十几年,想象两人相见的场面,我真的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书里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感动了我。
把这本书看完送回去后,我坐车回到茂林镇下车,在离火车站不远的一个单位的墙上涂着大字,这是一条标语,上面写的是《少女之心》是黄书要批判,后边写的就是《第二次握手》定的是什么性质就忘了。因为看到这条标语我才知道有个叫《少女之心》的这本书。至于《少女之心》咋那么黄没看到过,就不知怎么回事了。至今也没听说过那时写的《少女之心》这本书出版过,那肯定就是黄书了。
后来《第二次握手》后来出版了,也出了电影。此时,出版的书看过后,自我感觉真的不如手抄本好看。真的没有像看手抄本时那样感动得热泪盈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