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崔律阅读营·Day2 日志】
这是2019年4月24日“100天崔律阅读营”之“1.2 《奇特的一生》做计划&时间记录” 的学习日志。
1.我的阅读理解:
今日片段:时间“成本”核算
原文:P45(2019年2月5日 Day4 )
•我浏览了他《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一文的手稿,在最后一页我看到了这篇论文的“成本”:
•准备(提纲、翻阅其他手稿和参考文献)14小时30分
•写29小时15分
•共费43小时45分
•共8天,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他做时间统计,也善于做时间统计。
•有些作者在稿子上注明完稿日期。写上具体日子的较为少见;写明从几日到几日的,那就更少见了。至于用了多少小时,我是头一遭见到。
•柳比歇夫的每篇论文,都有“成本”核算。这个核算是怎么做的?原来根本没有专门做过什么核算。他的时间统计法仿佛是一台计算机,自动提供了数据: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写一封信,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时间都算得一清二楚。
原文介绍了柳翁的时间统计方法之一——时间“成本”核算。
那么什么是时间“成本”呢?时间“成本”是完成任何一件任务花费的时间,就像金钱成本是指购买一件物品或享受一种服务所需花费的金钱一样。
作者先是展示了柳翁在撰写论文时的时间“成本”核算的案例。他将论文撰写任务分为准备任务和撰写任务,记录了每个任务花费的时间以及总任务花费的时间、天数和起止日期。
然后说明了柳翁的时间成本核算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时间成本核算可以根据细致程度划分,从粗糙到细致可分为:
- 标注完稿日期(如,1921年10月19日)
- →写明起止日期(如,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 →写上起止日期、天数及总用时(共花费43小时45分钟,共8天,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 →写上每部分花费的时间以及起止日期、天数及总用时(柳翁的做法)。
这也体现了柳翁是多么善于做时间统计,统计得是多么细致。
那么柳翁是如何进行时间成本核算的呢?数据来自哪里呢?这些数据来自柳翁的时间记录,对写作、阅读、写信等每一件任务的每一个过程的时间记录。当这些数据整合起来,自动成为了柳翁的一件任务的时间成本。
2.我的课后实践:
实践内容:查找任务未按计划完成的原因。
实践细节:今日没有完成的任务是在查重系统审阅学生的毕设论文。原因是学生的毕设论文尚未完工,下午还在指导其修改毕设论文,所以今天没有上传查重系统。目前已经和对方商量好明天上午10:00前上传,这样我才能在截止时间前完成查重系统中论文的审阅。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无
4.其他想说的话(例如课程收获):
通过提问梳理文章逻辑;使用了推理的方法推测作者隐藏的意思。
5.【学霸题·复盘】我的阅读日志VS崔律的讲解:
各自亮点:
1)我的亮点:先介绍了制定年月计划需要根据过去经验预估时间,同时需要考虑实际与计划之间的误差;然后介绍了柳翁完不成计划的几大原因,并对兴趣转移的原因进行详细介绍,将原文第二段内容作为案例放进去。
2)崔律的亮点:通过提问梳理文章逻辑,讲解时逻辑关系清晰;使用了推理的方法。
给各自建议:
1)我:通过提问梳理原文的逻辑,在找到逻辑线之后,按照逻辑线逐层介绍作者想表达的意思。适当使用推理,发掘隐藏内容。
2)崔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