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丁想到一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于是就琢磨这句话到底对还是不对。原因来自于村里以前有个手艺特别好的木匠师傅,十里八乡都非常有名望。最红火时,他一个人带了六七徒弟。用今天的话来说算是一个小小工程队了。
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家都没有商业头脑,基本都是由师兄带其中几个师弟一班,师傅带另几个徒弟一班,点工给人家干活。徒弟要学六年再出师,前三年只能干干粗活,后三年师傅才会慢慢教一些有技术性的活,还得看这个徒弟的悟性。徒弟出师了,关键的问题还得师傅亲自出马解决,比如房子上梁之类的高端技术活,出师的徒弟是一定要来请师傅出面的。
小时候不懂,每每听大人说某某又拿礼物来请师傅出山上梁,就带着好奇问原因,答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孩子的智商哪能理解这样的话,只好将就着懵懵懂懂点头敷衍过去。
想想在当时环境下,确实理解他们的做法,毕竟那时的社交圈,就是村周围的十里八乡,百里之外的县城已经是遥不可及的远方都市了,何况当时也不存在外出打工一说。
封闭的环境中,心胸自然会容易变狭隘。再说周围十里八乡手艺活就那么多,手艺人多了难免会抢了彼此的饭碗。所以师傅抓住精髓不吐露,也在情理之中,着实允许师傅自私一回。时代的特殊性出现这种现象无可厚非。
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只要有本领到处都可以施展拳脚,按理说保留一部分核心技术不教人的现象,不应再有了。可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常常听有人告诫,叮嘱好友,做事一定要留个心眼,别把所有的干货全倒给别人等推心置腹的话。
在一些企业单位,这样的现象尤为严重。对与自己实力相当的人非常排斥,总觉得会对自己的前途造成威胁。对于先获知的技术要点,总是行动诡秘,遮遮掩掩的生怕被学了去,或怕导致丢了饭碗,加薪进职,更有甚者,还有意打压对方的心思,恨不得赶尽杀绝。
我们想一下,会觉得这样的人是可悲而又可笑,俗话都说过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生活在大众中间,最终拼的是人品。真要是那种人品低劣的,哪怕技艺再高超,他的人品可能能蒙蔽别人一时,时间长了不露陷是不可能的。作为这种人的师傅,估计还没等徒弟学成出师,就该早将他扫地出门了。
另一种人恰恰相反,就算师傅没有把精髓教他,他也会想办法琢磨。特别是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度娘就能解决非常多的难题,保守在互联网面前根本不起作用。
过于保守之人肯定成不了大事,因为他的胸怀和格局就那么大。这一点我特别欣赏马云,专门搭台来让别人唱戏,别人戏唱红了,最终脱颖而出的还是他——这个为大家谋福利,搭戏台之人。如今异常火爆的十点读书会同样如此。
由此看来,我们很多根深蒂固的一些思维模式,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不然会被社会很快淘汰,这一点确实需要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