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完美主义者,因此我算不上挑剔的人,但我对自己以及对我的学生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一旦达不到要求,我心里就会着急,但我不会因此对自己或者他人产生不满,我会立即行动,把自己不满意,看不惯,不接受的事情重新做一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为什么我不喜欢抱怨呢?因为我始终认为,一个内心塞满了“抱怨”的人,要么暗自伤神,要么怨念不断。前者攻击自己,令自己身心受损。后者攻击他人或者环境,不仅得罪人,还于事无补。唯有立即行动,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不满变成满意。即使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在行动的过程中也会洞悉真相,对他人就能多一些理解。
有时我进到教室,放眼一看,桌面散乱,地面脏乱,讲桌也很凌乱。面对此番乱相,若说我心中毫无波澜,我还真没修到这种境界。但我不会对着学生发脾气,更不会随意评价学生的行为,而是转身走出教室,去到工具箱拿出扫帚和铲子,一言不发地清理垃圾,整理桌面。很快,教室里就整齐有序,干净温馨。我就会趁机对学生说,请每个同学都低头看看周边环境,相比我动手之前,看着是不是更顺眼了?孩子们顺着我的话语,低头看地面,歪头看周边,然后会心一笑,大声答道,确实更顺眼了,比起以前真是太好看了。原本该搞卫生的孩子闻言,羞愧地低下了头。我也不责怪他们,而是意味深长地说:每次大家说劳动创造美的时候,都是在生硬地念文字,脑海里没有任何美的画面,那么今天,大家看看这个教室,再说劳动创造美的时候,画面感就特别强了,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我一直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老师的动手教育。既然我们经常对学生说,劳动产生美,劳动有意义,那么老师就要通过劳动向学生证明,劳动确实可以创造美,确实很有意义,而不是抱怨学生懒惰,抱怨教室脏乱差。
我的粉丝们常常问我,钟老师,你的学生中有不想写作业的吗?我如实告诉各位,当然有学生不想写作业。特别是建班之初,不仅有学生不想写作业,还有不少学生真的不写作业。但是,过一段时间,学生不写作业的现象就减少了。现在我可以非常明确地告诉各位:我所任教的学科,目前没有学生不写作业。为什么呢?因为我不抱怨,只行动。我承认,学生的作业确实很多。从单个科目来讲,作业量不算大,但把各门学科加起来,总量就很大。因此学生总想找机会不写作业。对此,我深表理解,学生在写作业时悄悄地打折扣,我也没有表达不满,而是亲自动手,与学生一起写作业。黑色水笔写,红色水笔批,错误的及时订正。每次上课讲评作业时,我都会把我写的作业作为展品让学生参观。我双手抻着我的作业,在教室的巷道里来回走动,极其认真地对学生说道,我的诚意够不够?我写作业的态度怎么样?我能成为大家眼中的名师,是靠什么挣来的?学生就会回答,太有诚意了,做得太认真了,都是用行动干出来的。没错, 我取得的每一项荣誉,背后都干了不计其数的活,我获得的每一项成果,都源于我有极强的行动力。我不断地强调我的行动力,强调我与学生一起面对难关,学生就会心生信服,自然就会重视我布置的作业了。
作为班主任,难免遇到一些不负责任的家长,他们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顾,成绩出来就各种打压。多数班主任采用的策略是表达对家长的不满。我当然对不负责任的家长有看法,但我不会去抱怨家长。抱怨多省事省力啊,只需要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即可,但它有用吗?答案不言自明。那么我会怎么做呢?
首先,我立即进到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走进学生家庭,看学生的生活环境,听学生父母的教育理念,对此我也不会轻易评价,而是用心倾听学生父母的人生故事,通过这些或生动,或乏味,或零碎,或跳跃的人生故事,我就能充分理解学生家长的难处。我知道他们需要的只是帮助,而非指责。
其次,我根据学生的生命表现,家长认知的匮乏,给家长们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教他们如何读懂自己的孩子,如何与自己的孩子顺畅沟通,如何给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当我全心全意去帮助家长解决问题的时候,家长不仅对我心生好感,也愿意为自己的孩子去改变。
不论是教学,还是带班,抑或是与家长交往,我都不喜欢抱怨。我最喜欢的就是立即、马上,一刻也不停地去行动。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我慎于言,敏于行,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佩服,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我所带的班级才越来越优秀,我的教育之路才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