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继续读《哲学的故事》,翻过Hegel(黑格尔)这座高山之后,紧随其后的是有点悲观的Schopenhauer(叔本华)先生,谈及他对will(意志)的一段阐释,我颇感兴趣。
叔本华说道:
Under the concious intellect is the conscious or unconcious will, a striving, persistent vital force, a spontanteous activity, a will of imperious desire.
他认为,人类看似有理性,实则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意志控制着人的行为。
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里,意志则代表着欲望。人类有理性思考能力,但做决定时,更多地受到欲望的驱使。
而相似地,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卡尼曼也指出,人都有两套思维体系,"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只是依据情感、记忆和经验作出判断,因此反应十分迅速。"系统1"很容易上当,经常会受到欲望的表象的影响。而有意识的"系统2"能通过调动大脑深层思考,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它比较慢,比较费脑,因此人们倾向于选择"系统1"。
举个例子:
1. 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英语(理性的驱使),而在痛苦的背了几天单词之后,我就想,学英语太难了,我还是放弃吧(大脑倾向于选择轻松事情的欲望)。
2. 最近看着周围的美女们都在秀马甲线,因此我决定减肥(理性的驱使),但是我总是抵挡不住零食,甜点的诱惑(大脑倾向于及时享乐的欲望)。
因此,叔本华用一个比喻解释了理性和欲望之间的关系。
The will is "the srong blind man who carries on his shoulders the lame man who can see ".
意志是个强悍的瞎子,在他的肩膀上扛着能够看见的瘸子。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可能受理性控制,然而最终迈出步子,采取行动的依旧是我们的欲望。
这种观点或许太过悲观,但是,我认为,这个观点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行为。理性考虑完一件事情之后,总是会有太多的其他欲望阻止我们将想法付诸实践。
如果想要反驳这个观点,最好的办法就是,抵制住诱惑,多费脑,而非多走心。
叔本华还认为,
We do not want a thing because we have found reasons for it, we find reasons for it because we want it.
我们想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已经有理由了才去做,而是因为我们想做,我们才去找理由。
用在指导我们学习和行动,依旧有效。
放弃学习英语这件事情,并不是有了放弃的理由,我们才放弃。大多数时候,是自己想放弃了,才给自己找出许多放弃的理由,比如,没时间,没用,太难了,等等。
相反,如果我们能为学英语找到很好的理由,我们则更容易坚持下去。
在谈到说服别人的时候,叔本华这样说到,
Nothing is more provoking, when we are arguing against a man with reasons and explanations, and taking all pains to convince him, than to discover at last that he will not understand.
我们费尽心思,用理性和解释去劝服他们,最终却发现,不是他们不理解,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愿意理解。
这个观点,叔本华讲给读者听,也说给自己。叔本华一生致力于反驳黑格尔,而黑格尔在当时是哲学界的一哥,那些有威望的哲学教授们都支持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当叔本华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遭到的只有鄙视和不被待见。因此,他认为,他做出的所有论证,不是那些哲学家们不理解,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愿意理解。
有俗语说到,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正是这样的道理。在别人跟我们交流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听,而如果别人做不到,我们也没必要生气,不需要去劝服所有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走自己的路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