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档亲子综艺中,新生儿弟弟出生后,爸爸独自在家带娃,很明确自己要兼顾大小二胎的感受,做到一碗水端平,但在镜头下记录着,是姐姐喊了很久让爸爸陪自己玩,但爸爸说等一下,等了许久没回应,姐姐让爸爸帮忙开零食,爸爸说要先帮弟弟换尿片......家里每个大人回来,都会兴高采烈洗手去抱弟弟,姐姐只能单独地在旁边玩,当自己迟迟没有被看到,姐姐开始走进房间里哭,但是外婆说——
“你是姐姐,要让弟弟,要懂得体谅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应该学会懂事哈”温柔的语气下,姐姐嘴角向下,不知道是读懂了还是失望了。
过了几天,爸妈没在弟弟身边,姐姐用枕头打了一下弟弟,她说自己是在和弟弟玩,爸爸让姐姐要小心一点,到了晚上姐姐又把弟弟拍了一下,被“抓包了”,随后姐姐听到的是——
“你不开心,但是你不可以讨厌弟弟,你应该疼她”一样的表情,一样的懵懂,一样的疑惑。
手心手背都是肉,生活一地鸡毛,父母耐心告急,转个头开始思考这时候应该怎么和姐姐说,其实语气已经很温和了,也没有责备她,只是让她明白道理,要爱弟弟,难道不对吗?
道理是对的,但要求其实是不合理的,比如在职场中,被同事抢走了功劳,老板让我们要向这位同事学习,要欣赏这位同事,我们自己是不是会感觉很别扭很不可思议?姐姐难道不是吗,一个比他小的生物的到来,把所有原本属于她的关注和爱全都转移了,或者延迟了,是那种她通过哭喊看爸妈关注度的方式验证后,知道自己确实被冷落了,她很怀疑,就像我们被老板喊要向抄袭我们的人学习一样,疑惑这个世界怎么了。
但是全世界都在告诉我们这就是道理,你确实应该疼弟弟,你如果不向别的同事学习你就很有问题,每一个人好像都和我们的评判标准不一样的时候,我们会从怀疑这个世界到怀疑自己的标准和判断,是自己的问题。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发展中,一个人本身拥有机体评估和机体智慧,比如饿了要去吃饭,渴了要去喝水,当我们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时候,我们会很认可和很好运用自己的机体评估功能,但是当我们接收的关注是有价值条件的,机体评估过程会受阻,也就是开始怀疑自己,比如感觉额不去吃饭,觉得是自己的感觉不对,这时候是会出问题的。
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别对这个世界和自己产生这么多怀疑而不安,我们要用扭曲和否定的机制来保护自己,比如饿了说自己不饿,曲解自己升职的原因,否定自己的真实经验;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感受,明明被欺负了被抢功劳了是委屈和生气的,于是否认自己的愤怒和难过,因为从小父母就告诉自己要有大度要有毅力,不能愤怒,所以不允许自己体验这种感觉。
姐姐的爱被抢走了,被冷落了,正常的机体评估过程就是很失落,很讨厌这个“盗贼”,这是没问题的,姐姐感受到难过甚至愤怒也是很正常的,她需要一个出口和反馈。
当父母告诉她——
“你不可以讨厌弟弟”,否定的是她机体评估过程,会让她扭曲或否定自己的真实经验,出现打弟弟的方式,说自己是和弟弟玩就是适应不良的表现;
“我明白你讨厌弟弟,你觉得自己被冷落了,你可能会很难过,但是你不能打弟弟”,肯定的是她对自己的评估,嗯...自己的感受是可以成立的,否定的是她宣泄感受的方式。
所以,对待臭宝们的内心,3步走:
--倾听和接纳孩子内心评估过程的成果感受吧,天然的
--再教会正确的“出力点”,开心了生气了都可以表达,可以去画画,可以去做运动,不是打人
--最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到底的从一而终的爱,不是因为姐姐不打弟弟了才夸奖姐姐,就算姐姐打了弟弟也还是一样的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