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和颜回在一起,我讲了一整天的话,就没听他有任何质疑和反问,总是唯唯诺诺,好像很愚钝的样子。但他回去以后,对于所学的义理知识,能理解深刻,还能有所发挥。看来颜回不笨哪。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如果考察一个人,只要看看他做事的方法和路径,观察他那么做的原因,看看他如何安顿身心。这么做的话,那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
这里的“廋”,是隐藏的意思。在考察人的过程中,孔子主张听其言观其行。他本来就不喜欢多嘴的人。这里的视、观、察三个步骤,一步比一步深入、细致,被观察的人也就无所遁形了。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通过反复不断地温习学过的经典,从中产生新的理解和阐发,就有当老师的资格了。
在每一次温故的过程中,要能获得新的思考或者不同的角度,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这叫知识不断迭代。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有资格传授别人知识,解答别人的疑惑。
2.12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的用途。
看待“君子不器”是要站在今天的知识基础上衡量的。你需要的其实是孔子强调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博学通闻、跨界学习的眼光和格局,不会被狭窄的专业所异化,不为专业分工所限制。换句话说,跟孔子告诫的“君子不器”相通,你需要掌握的是多元思维的模型。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孔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说:先实际做到了,再把话说出来。
君子既然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自然也就沾染了不少孔子自己的价值取向。孔子喜欢老实木讷的人,所谓先做后说就是最形象的说明。可是一般来说,聪明人容易有个通病,能言善辩、鼓舌如簧,可行动却跟不上。孔子说这句话,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的。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广泛团结人,但不因私欲而与人勾结;小人只因私欲与人勾结,却不能广泛团结人。
《论语》里的小人,可不等于是坏人、恶人,但是和君子相比,两者在思想境界、行为举止、心胸气魄各个方面都相去甚远。“君子”“小人”这样的成对概念后面,其实是汉语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特征:对称性。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会陷入迷惘蒙蔽;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陷入危途自误。
知识点:
周是一个圆,圆的特性是周全、均衡,处于圆周上的关系,各有各的方向;比的字形,是两个人一前一后,朝同一个方向。这是它们的差别。西方的圆桌会议就是个现成的例子,上了圆桌各有各的方向,但大家又能坐下来一起议事。
《论语》的主要场景是孔门弟子的师生问答,孔子是老师,所以时时会从不同角度跟学生说学习的事。学与思,二者必然是相铺相成的,不可偏废。只执一端、不能平衡,就容易出问题。所以《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完整地揭示了进学的全部过程,每个环节都不可少。
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张力,古今中外的学习者都会遇到,概莫能外。李泽厚先生就引康德的话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不要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的脑袋里,应该有自己的目录和搜索系统,不能只是把别人给的东西一股脑儿存储在那儿,既不理解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没有自己批判性的思考。
-----“君子不器”是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不要做“I”字型人才,要做“T”型人才。
“君子不器”对我的启发有两点:
1、在观察问题的层面,我们要明白,器的形状是固定的,如果我们是“器”的思维,那我们看问题就会陷入“管窥效应”。如果你手里只有一个锤子,那你看谁都是钉子。
2、在解决问题的层面,器的用途是固定的,如果你的百宝箱里就一样工具,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你就逃脱不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你就做不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所以“君子不器”可以引申为“权变”思想。
另外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职工更替频繁,社会变化急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