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游都江堰,不见岷江水。
不知岷江水,不解其中意。
多年前,我在都江堰读书时,便听人们说过都江堰的岷江水,可那时我在心里嗤之以鼻,水有什么好看的!
可当我毕业后,重游都江堰,见过岷江水,才知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多么天真。
那日,出发来到都江堰,已是下午。
走在路上,扫眼望去,两边是笔直茂盛的树木,像是威严的士兵守护这里的水。天气晴朗,偶有微风吹开浮云,便有阳光洒到江面,波光粼粼。
分水鱼嘴便在这波光里。它的形状真如鱼头般,尖尖的鱼嘴静静横在岷江中间,将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
外江用于泄洪,内江用于灌溉。鱼嘴的存在使得雨季的水流入外江,而在干旱季节,水又流入内江。
不止如此。
飞沙堰将流入内江的岷江水进行二次分流,将水回流,将水中的沙甩到一边。那水中的漩涡便是这个作用。
水在流经宝瓶口后,被控制排量,再流到成都平原,灌溉那里的良田水稻,以此循环千年,造福百姓,生生不息。
如此宏伟壮观的水利工程竟修建于秦朝,由当时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要知道那时的条件恶劣,没有火药,开凿山脉,打通宝瓶口,需要很多的人力。
但李冰从一位有经验的百姓那里得知利用火烧水淬的方法。因为玉垒山的岩石坚硬无比,在开凿过程中存在困难。百姓最初使用简单工具,他们用铁具一点点地凿,挖,撬,但开凿速度极为缓慢且耗费体力。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在沟槽里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因为温度升高,就会爆裂,运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可以加快挖的速度。
于是在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宝瓶口终于被开凿出来,形成如今的这副模样。
而李冰为了加固大坝,受到当地百姓用竹子盖房、编竹笼盛东西的启示,就地取材,利用岷山土生土长的大竹,安排人们编织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然后装满卵石,一个个抛入江底。
如此这些,都江堰水利工程便在这千年的时光洪流中,屹立不倒。
直到今天,它依旧发挥着造福后代的作用。
而李冰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呢?改造这里的环境呢?
我想这与他本人有关。
他被秦昭王派去管理蜀郡。
蜀郡,也就是现在享有天府之国的成都。在那时,还没有这个美称,是从李冰父子治理水患之后才有的。
李冰到这里后,了解到这里的百姓生活面临着非旱即涝的事实,生活苦不堪言。
他发现这一切源自于岷山雪水融化流下的水。岷江水流湍急,通过灌县流入平川,因为地势复杂,又泥沙淤积,从而使得西边的百姓遭遇洪水灾害,而东边的百姓常常因为没有水,遭遇干旱。
深知这一切的李冰,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切。于是在他考察地势,研究水患后,他制定治水方案,广征民工,在遇到山石坚硬不好开凿,他就用火烧,堤坝不坚固,他就用竹篓装着大石头,沉入水里,才终得如今这般。
这便是岷江边的智慧,造就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水。
后人为了感念李冰父子所做的贡献,在这里修建一座二王庙,用香火供奉他们。
深山之中,二王庙里,李冰的塑像静静地看着这里,就好像他在守护这里的青山绿水,一草一木……
看过网上的一句话,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环境,并不是因为先辈选的好,而是因为先辈们在前面将泛滥的黄河中下游改造成粮仓,把云梦泽改造成鱼米之乡,把瘴气密布的雨林改造成江南水乡……没有郑国渠就没有八百里秦川,没有都江堰就没有天府之国。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后世之人,应当前仆后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