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12日,九江市第一中学恢复原校名。
地点:
浔阳区
类别:
教育
图源:九江一中官网
1980年4月12日,九江地区行署决定恢复“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原校名。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简称“九江一中”)享有“千载学府、百年名校”美誉,前身为宋明理学奠基人周敦颐所创办的濂溪书院,间接历史近千年;正式立校于1902年,直接历史120年。2011年九江一中八里湖校区落成并投入使用,九江一中跨入了“一校两区”时代。学校现有学生8000多人,教职工近500人,其中特级教师11人。一百多年来,学校共培养了6万多名学生,1990年以来,九江一中高考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省最前列。
资料来源:九江市第一中学官网
在江西省,九江一中曾经有过超然的地位。1957年,第一批省属重点重点中学评比,全省仅有九江一中一所中学入选。
近年来江西省重点高中排名,九江一中在第三到第五之间,头部的师大附中和临川一中无可争议,都能进全国前100。南昌二中、吉安一中和九江一中,很难说谁高谁低,进全国前200都没问题。在有些评选中,九江一中也能进全国百强。这些评选和大学排名一样,你信它才靠谱,咱们搞教育的有个规矩:只宣传对自己有利的排名。
九江一中校门 图源及年代不详
九江一中自称“千载学府、百年名校”。前者被称为“间接历史”,呵呵,呵呵。后者120年是“直接历史”,它的渊源可追溯到1902年九江中学堂, 校址在今庾亮南路五中内。那时候的九江中学堂仍未脱离传统书院性质,以科举考试为目标,少量添加了现代科学与外语等课程。
1912年辛亥革命后,民国的江西省教育司接办九江中学堂,改名为九江中学校。
注:很多介绍九江一中历史沿革的文章中,将1912年的“九江中学校”写成了“九江中学堂”。
时间
校址
校名
1902年
世德坊
新濂溪书院
1902年
世德坊
九江中学堂
1912年
世德坊
九江中学校
1914年
世德坊
江西省立第三中学
1927年
世德坊
旧试院二处
江西省立九江中学
1927年
旧试院
府圣庙二处
江西省立第四中学
1933年
甘棠南岸北洋阀邓如琢私家园
1930年迁入
江西省立九江乡村师范
1941年
上饶杨村一带
江西省立九江中学
1952年
甘棠湖南岸,今称滨湖1号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
1955年
同上
江西省九江第一高级中学
1959年
同上
江西省九江市高级中学
1961年
同上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
文革期间
同上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五七”中学
1980年至今
同上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
(恢复1952年校名)
一百多年来,九江一中用了11个名字,来回改了13次,朝三暮四得相当夸张,最重要的一次改名就是1912年将“九江中学堂”改为“九江中学校”。这次不仅是改名,它改变了从属关系,由九江地方学校划归为江西省直属学校,经费由省划拨,校长由省厅委派。
这次改变一举奠定了一中的地位,也决定了它在民国期间坎坷的路程。由于民国早期政局不稳,政策多变,这所学校今天叫省立三中,明天又成了省立四中。今天这个校长贪墨,明天那个管事的犯法,就没消停过。学校的初高中部配比、校址也总在改变,时而在今朝阳小学,时而又部分搬到了今龙山小学。
图源:《江西省教育志》
虽然混乱而艰难,它办学规模一直在扩大。到了1930年搬迁到现在的南门湖校区时,竟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条龙教育。
1933年,它改名为九江乡村师范,专事培养乡村教育师资。当年,这是个很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家里有钱,孩子就去上私校,比如同文中学,既然国家掏钱给你读书,你就要为国家做贡献才是,国家最紧缺的是乡村教育人才。
九江乡村师范修业证明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抗战期间是九江乡村师范最艰难的年代,它转移到了日军未占领的上饶铅山县河口镇(县城)。笔者曾去过河口镇,那地方还算可以。后来为了躲避敌机轰炸再迁到偏僻的杨村,并改名为九江中学。那是段苦日子,师生们常常因为断了经费吃糠咽菜,没课本只有老师自己油印,筚路蓝缕八年,这所学校的骨头越长越硬,当它回到光复后的九江时,已成为以学生吃苦耐劳,教师严谨治学而闻名的省内一流中学。一中的孩子能吃苦,是有渊源的。
后面的故事就不用讲了。高中办学,生源质量超乎一切,毕竟教学费用各校不会有多大差别。解放后,一中在很长时间内是九江唯一的省重点中学,恢复高考至今仍独享在各县拔尖子的权利,以九江地区的人口量和经济发达程度,一中办得好是必须的,办不好就该换领导了。
九江一中八里湖校区 图源:九江一中官网
九江长大的孩子们都知道那句话:一中土,二中洋,三中……。如果探究一中和二中(同文)的历史,会发现土和洋已写入了两个学校基因。
笔者什么时候写写两校的对比,会挺有意思的。
《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是记录江西九江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撷取九江市及下辖十个县市历史上发生的较有影响力的事件,配以相关的历史照片、新闻图片、文献书籍及笔者拍摄的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
本系列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当日发生的一个事件,如当日无合适的事件,则在当月中选取(史料记载中有月份无日期者)。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