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原住民南京人,知道老南京街街巷巷都是历史,可看这本《南京人》,还是被惊到,一道墙、一幢楼、一道小吃,都承载着一个历史的片段。
省军区小楼
原来这小楼竟见证了民国的诞生。
想起大学时在凤凰出版实习,从办公室窗户里往下看,就能看到一幢特别欧罗巴宫殿风格的建筑,被茂密的树林环绕。在湖南路这个改造前年年上CCTV新闻的国家级商业街,深墙大院的省军区真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曾经带德国朋友Nadine路过,她拍了照片,结果站岗的哨兵立刻冲过来把我们带到小房间,一通质问[捂脸]兵哥哥教育我要有点政治敏感性,万一是间谍呢?我说她是我同学,一起读了半年书 怎么是间谍啦!兵哥哥义正辞严,间谍都是潜伏的呀!让她把照片删了,这次就算了~~现在想来也是趣事一桩了。
六朝繁华
作为一个居住在国际化大都市的穷人,实在是被戳到~
记得大四时,一位老师得知我要去上海读研究生,一副惋惜的神情,哎呀呀,在这里挺好的,去什么野鸡大学~我当时特别不理解。看到这段明白了老南京人对于上海的微妙心态,就是啊,凭什么从南京的下属的下属的下属,就成了魔都。
看看《儒林外史》里对清代南京繁华的记录,人烟凑集、金粉楼台的街巷,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的秦淮河,让人好想穿越回去。
玄武湖
高中第一次去杭州看西湖,特别心水,回来看玄武湖,没有桃红柳绿也没有断桥残雪雷峰夕照,最关键是怎么还这么小~这回明白了,竟是王安石惹的祸,如今的湖面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一。
所以城市治理真是千秋万代的事。现在每次回家必要去湖边溜达一圈,也许是日久生情,也许是喜欢由湖畔合唱团、相亲角、十八般舞艺的各路人马营造的人间热闹,我于玄武湖越来越相看两不厌了。
南京小吃
这两年回宁,会带孩子去街巷里找地道南京小吃,惊奇地发现在我的初中附近就有一家老字号清真店。清早骑车去吃也要排队,那牛肉锅贴外酥里嫩,还有牛肉汤汁,实在太美味,不能说完胜也一定是能媲美大壶春的!小美说妈妈你上学都没看到这家店么?我说没注意啊,那时候还不流行吃货。小时候的我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啊!
听老爸说,其实很多地道小吃都在城南,比如蒋有记马祥兴,看到这篇才意识到,这些都是历经岁月保留原汁原味的回民小吃啊。
中华门城堡
昨儿刚在高中同学的朋友圈看到张灯结彩的中华门城堡,谁曾想它历经沧桑苦难。清兵入关是这儿,日军屠城也始于此。瓮城的藏兵洞最大的竟可容纳千人,南京保卫战甚是惨烈。
对于南京人而言,不论是老南京还是新移民,对于日本都自带伤痕记忆。小学秋游去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白骨累累,阴森恐怖,至今再也没有去过。
高中时流行国际生来home stay,澳大利亚的国际学生来,大家争着报名,这时候老师还要问你家有几个房间,不能让国际友人住得太寒碜。轮到日本学生过来,全班没有一个同学申请。班主任挨个儿动员、政府还发补助,这才安顿好。我那几天恰好生病,当时还对大家的抵抗情绪有些不解,是不是有点过了?而随着看到听到的越来越多,也很能理解了。这并不一定是民粹主义,可能ta的爷爷或者太爷爷就亲身经历了这些切肤之痛。
在上海,日本文化甚为流行,而不少南京人估计一辈子都不想去日本。
夫子庙
在我中学时,夫子庙就是逛吃逛吃的地方,放假时约了好友骑车去玩,吃碗鸭血粉丝汤,买各种义乌小商品,听听夫子庙庙歌,那庙歌从从盛夏的果实听到东风破,我就离开了南京,一直无感于所谓“天下文枢”。
今年大年初一,美爸带小美去夫子庙,逛了旧时王谢堂前燕的乌衣巷,回来啧啧称叹南京太有文化,大谈了一通谢安指挥的淝水之战。的确,谁曾想如今窄窄的乌衣巷,曾居住王谢两家豪门,多少国民男神在此,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哪一个不是如雷贯耳。
而作为科举高考大考场的江南贡院,考场的号舍竟有20644间,数以万计形形色色的考生,在这里九天八夜,求取功名。所以夫子庙真担得起“天下文枢”之名啊!
随着自己年岁渐长,每次回家都愈发能体会到南京的闲适惬意了。其实曾经的南京很像如今的欧洲城市,人民生活得很好、很富裕,有很好的精神生活。后来的南京经历了种种伤痛以及边缘化,金陵王气黯然收。
现在的南京没有了以前的繁华与阔绰,但气度和底蕴都在,还留得了一份大家闺秀的宁静。
年轻时总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总觉得风景在别处,然后快人到中年了发现,此心安处是吾乡,风景就在这里,就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