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山是江村的调侃话儿,但凡遇着人要进山的,砍柴、伐木、打猎或者其他什么,都会笑着招呼一句“放山去咧?”
这年的冬天比往年来得早来得急,才进入十一月,早晚霜重露大,寒意侵人。南方的冬,是一种往骨子里钻的冷冽。
江村人冬季取暖惯用的是木炭,平日里用柴火烧水煮饭,若是化了炭便会积起来,等天冷的时候好用,一家人围坐烧得红红的火盆,暖烘烘好不惬意。
只是,平日里攒下的那点子炭总归是不够用的,省事的人家一般就俭省着用,冻到不行了才烧起炭来,早晚取取暖就罢了,白日只得晒太阳;有心要讲究的人家呢,初冬就多了道工事,那就是放山烧炭。
春英夫妇是江村公认烧炭烧得好的,他们每年初冬都会进山大半个月,烧个四五百斤的炭,用木板车拉回来,留足自家用的,还有盈余卖出去。
春英家的炭烧得透而实,用起来不呛不烟,村里很多人家,嫌烦托懒不想放山的,都会提前打招呼预定,因为精力有限,数量也无法供应太多。
这年,春英夫妇瞧中了虎饮潭周边的地方,那算得上是深山老林了,拖着板车走需要走上半天。一大早,春英就起床收拾行当了,砍刀、镰刀、锄头以及各种烧炭工具,然后简易的锅碗瓢盆、生活用品、粮油米面干菜之类。
长时期的放山是个辛苦活,春英夫妇两人须得在深山里忙活上半个多月。早饭过后,两人嘱咐好家人,拉上板车就出发了。
在进山前照例是点上三支香拜祭山神,这是江村的惯例,江村人相信,万物生灵皆有自己的神守护,进山是去到山神掌管的领域,所以需要告祭山神以求得它庇佑,诚心实意才能保证此行一切顺利。
路开始还尚宽阔,也还有人声,越往里,山路越难行,路上的野草几乎平肩,除了春英夫妇的喘气声,便是只余偶尔的水响鸟鸣了,很是寂静;有些地方树木浓密高大,遮天蔽日的,走过就感觉有阴风扫来,恁的打颤。春英两人在路上歇了有三回,走了三个多钟头才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春英和丈夫二桥找了个稍稍平整开阔的地儿,放好东西,吃了个简易的午饭。
午饭过后,自然不可能马上开工烧炭,他们需要搭建安置自己半个月的家,春英夫妇是熟手,搭个简易木棚一下午足够了。搭棚子的材料都是山里现成的,他们分工很明确,二桥砍木桩搭棚架子,春英割茅草和芒箕,棚架很快搭好,因有经验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和树木,就像建空中小屋那样。二桥然后去了山谷边砍细竹,这种竹子在南方山里很常见,粗细均匀,成林成片生长,江村人一般会砍了来编成篱笆围菜园子,二桥选了长得高的,打算编来做木棚的“墙”。等棚子基本成形,春英那边也好了,她用韧劲很好的山藤螺旋扭结把茅草密实地编在一起,整整弄了十个茅草排,芒箕也拖回两大捆。
棚子设计的和南方瓦房一致,中间房梁略高,两侧低一些,方便雨水往檐边流。二桥先在屋顶铺上一层毛毡布,这是为了防下雨漏水的,之后是一层芒箕,再就是铺上茅草排,然后四面墙也要挂上茅草排,夏日是不必的,冬天天冷,如此可挡风保暖。接下来是屋内,四个膝盖高的桩子,木板车车架拆下横放上去,铺上干茅草,床有了;棚柱上敲几个钉子,可以用来挂东西;锯几个大木桩抱几个石头,桌凳也有了……如此,一个简易的家便成了。
哦,当然,还有一个要紧事没办,那就是起灶。二桥搭棚子的时候在边上特地留了一个小坡地,不围墙,只上边屋顶延伸出来能遮雨,挨着木棚的门,这便是为了起灶。
在江村人的习俗里,起灶也是需要敬香拜灶神的,这工序严格执行完了才可以动工,春英夫妇很虔诚地点香拜了,然后用泥土和石块垒起一个简便的土灶,这才大功告成,烧了晚饭吃早早歇了。
第二天开始为烧炭做准备,事情并不简单,首先是选址,风向水头各种都需要考虑。春英夫妇看好了离小屋十五分钟的一个半坡平地,那里离水比较近,附近没有太茂密的树林,通风良好,两人都比较满意。
接下来夫妻俩在附近的山林挑选适合烧炭的木材,没长大的不行,江村人奉行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并不会干竭泽而渔的事;长了太久很粗壮的也不行,这会烧不透;水分太足的不行;肌理松散,烧而易化的也不行……挑选到合适的木材,砍下锯成差不多等长的段,码好放着,以便到时候就近取材。
五六天过去,砍够差不多数量的木材,夫妻俩就分开干活了。二桥继续往更远的地方砍树,春英则是留下清理烧炭地,树木是不能有的,无论是杂木还是林木,都要清了,和远古部落人在山林中选出一块开垦土地类似,特别是还需要在边缘铲出两米宽的防火线,杂草树枝、成年累积的枯枝败叶一律不能有,基本上是土石。
之后是挖竖直的烧炭窑,三五个,不需太大和太深,用铁锹夯结实,然后就可以挑选时机烧炭了,一般都是晚上烧,白天亮堂有太阳,担心火势太大不好控制,风小的后半夜就极好。
烧炭时,先在窑底部铺上一层枯枝杂草,作为引火的材料,然后在其上码放一层木柴,火旺起来后按着经验慢慢往窑里放木头,这需要时刻关注着,烧太过了易化,春英夫妇脸庞被火光映照得通红,穿梭在几个窑间放柴,神情细致虔诚。
等木头快要放到与地面齐平的时候,便要开始做封窑准备了,用桶装水把火苗弄灭,只让炭火去炙烤没烧着的木柴,然后急忙丢进去沾水的生树枝,用毡布迅速盖住窑口,填上湿土压紧实了,这是为了避免漏风,让窑里面的炭都烧化了。
等春英夫妻把这一切忙活好了,天空已经泛起鱼肚白,随着窑封起来,烧炭时候出的汗经山风一吹,有了寒意,夫妇俩赶紧收拾工具回居所,烧热水擦过身子换了衣服就安心休息了。
接下来的五六天,因为此行放山的大部分工作都已经完成,所以也就不必每日急急忙忙得了,吃喝也较之前精细有花样。二桥闲暇了会打猎,做陷阱捕个山鸡之类的,或者去竹林里挖竹鼠,勤奋有手艺的村里人,每天总会有收获;春英就找山货,山姜可做菜可腌制,黄橙橙熟透了的酸枣是孩子们的心头好,浓密阴凉的深山里还会有金线莲,这是一种比较精贵的草药,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挖上几棵野生灵芝……
一个星期过去,天公作美没有下雨,是时候起窑了。春英夫妇把早先做记号的窑口封泥铲开,掀起坑坑洼洼的毡布,下面就是黑透透的木炭了,大多还保持着截木原身的样子,春英小心翼翼把木炭起到蛇皮袋里装着,然后二桥整袋整袋背回小屋旁找个空地放好,两人都笑得真切灿烂,今冬的炭质量上佳。
第二天,吃过早饭,春英前后收拾家当,把各种山货也带着,二桥拆了床装回板车,把一袋袋木炭安置在板车上绑好,掩了门就准备回家了。离家半个多月,想到家里的孩子老人,二人心里又更急切了两分,虽然车子比来时重,出山比进山似乎走得还快一些。
到底是拉着满车的东西,且山路难行,两人出山时已是半下午,虔诚地点了香敬谢山神,感恩给自己满车收获,夫妇俩热切踏上最后一段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