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按你想的去生活,否则,你迟早会按你生活的去想!
1、
大家一定听到过这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儿时听见老师说这话的时候,深信不疑!这么多年,我也觉得这话没毛病!可是,直到前几天看了李笑来老师的书,我第一次开始怀疑这话了!
当工作不顺心的时候,我们最常说的话就是,
“我对这工作失去兴趣了。”
“干着真没意思。”
此类话语甚至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就会脱口而出,于是我们会理所应当的认为之所以苦恼,就是因为这工作根本不是我想做的!
但是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会不会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这事做好,所以不喜欢呢?我是不是总对那些没有接触过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呢?
我会不会是因为认知局限,导致无法分辨这事,到底是因为不感兴趣才失去信心的,还是因为自己没做好而失去了兴趣!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后者!
既然“兴趣”这个感觉如此不靠谱,那么,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来坚持下去呢?
于是我会想到,自我奖励和惩罚可以有助于我们坚持!直到今天看到晨读积极性误区的时候,我的认知又被推翻重建了,这种感觉就像,父母对孩子说“其实你不是我们亲生的一样,但是……你的亲生父母一直在找你,你其实是富家子弟,现在他们想补偿你!”
这种感觉真是又惊又喜,被骗了这么多年,我是有多蠢啊!
2、
《创造力》的作者在TED的演讲中提到一个蜡烛实验。
桌上有一根蜡烛,一盒图钉,一包火柴。要求被试者把蜡烛固定在墙壁上,并当蜡烛燃烧时,蜡烛油不能滴在地板上或者桌子上。被试分为两组,A组被告知实验只是统计大家完成的平均时间,B组被告知,完成时间越短的人奖励越丰厚。
有的人会想直接把蜡烛用图钉钉在墙上,结果图钉太短,失败。
又或许有人把蜡烛底部烧热后,粘在墙上,可是发现也不行。以上是实验开始的布置。
这张图是蜡烛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果是B组平均用时比A组多出来3分钟。这令科学家很诧异。按理来说B组受到奖励的激励,应该更积极,完成更快啊!这特么太逗了吧!怀疑人生ing
接着科学家把实验的物品的摆放位置变动了一下,同样的场景下,B组完成的速度又远远超过了A组。
这个结果简直不可思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结果大相径庭呢?
大家发现没有,后一个实验,装盒子的图钉只是被单独放置后,实验就简单起来了。因为我们不会再把装图钉的盒子当作容器,而会看做工具之一。
这个实验说明,规则简单,目标明显的时候,奖励机制很有效,并且奖励越高,表现越好!比如流水线的工人,如果被承诺,完成产品越多奖励越高,工人一定会提高生产速度。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不是机械化的,它需要大家动用更多的思考和创造力。于是奖励机制开始疲软了,短期内或许有一定效果,可是长时间后,效果就失灵了,甚至会出现反作用!那么怎样才能长久坚持的做事呢?
真正会让人持之以恒,主动去做的原因有三个因素:
自主力,也就是想要自己掌控人生的需求。
掌控力,想要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欲望。
使命感,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是为了更高远理想的渴望!
这三个因素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其实这就是我们的内驱力,几乎不需别人提醒,我们也会乐此不疲去做!
3、
就拿小灶群的开营仪式来说,虽然猫叔每个月拿出10000元来鼓励各班猫友坚持写作,这也的确起到了效果,但是这并不是长远的方法。因为真正坚持与否,全由自己!
有的猫友依旧没有开始写一个字,或许内心并不相信写作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帮助,可能是他们有更重要的事在进行。
有的猫友坚持几天后,就放弃了。或许是内心不喜欢这种被“督促”的感觉,或许觉得打乱了自己的计划安排!
其实不管是什么原因,最本质的就是写作这事,在心中还排不上位置,写作的动力不够!既然内驱力不足,那么总会有很多合理化的原因!
我并不是说不写就是偷懒,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并非人人都需要写作的。相反我希望他们一直在坚持的做他们认为对的事,我希望他们已经找到了他们的使命感,并且越做越好!
可是对于我,早已不再把写作当成作业,也不是任务,而是我内心真的爱上了写作这件事!
我完成得不好,也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有时写文章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但是我真的特别愿意在这事上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没有人催我,没有人要求,不过是自己想这样做罢了!因为自主和专精,所以会坚持写作这事。
但是我并不会去刻意拔高写作这事,非要说他有什么使命感。可是这事的确有利他的意义,我能力有限,还达不到影响多少人,但是看着有人喜欢,有人在我的文章中找到哪怕一点共鸣,一些慰藉,一丝欢乐,一个想法,我也很开心!
最后我想说一句不太好听的话:我按我的想法写,你用你的智力读,千万别认为我有误导你的兴趣。非要认为自己被误导了的智力半残者,那么对不住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