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学习内容特别多,要完全消化,还需要时间。平时跟着读书会读心理学著作,但还是不能灵活运用,尤其是把它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感觉理论和实践还是两张皮,合不到一块。这两天聂老师精心设计了很多联系教学的可操作环节,安排了许多体验活动,让我对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进行语文教学,有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但因为自己的理论储备还不够,有些内容似懂非懂,头绪太多,还不能完全理清。但对是否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理念有了更肯定的答案。
一、字词句篇的统整教学
昨天下午的第一个活动过程是这样的:
1.聂老师让我们各小组从笔画顺序表里选一个笔画,组员各添一笔,组成新的字。
2.在这些新字的基础上再加四笔,形成另一些新的字。
3.用这些字每个组四个词。
4.用这些词组成三个句子,每个句子里至少运用到两个词。
5.把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或编成一个故事。
6.把诗歌读出来或把故事讲出来。
这个过程看起来并没有多么高明,但只有真正参与、体验过的人才会知道其中的妙处。组字的时候,我们组一不留神就落后了,看到其他组组了那么多字,不禁汗颜。到了编故事环节,我们的灵感突然来了,编了一个关于孔子前世今生的故事――《孔子的三生三世》。最后当每一组的作品都完整地呈现出来的时候,发现大家创作的过程竟然如此有趣,作品竟然都是那么精彩,欢笑声充满了整个教室。
这时候聂老师出来,让我们回顾活动过程,思考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目的何在。才发现如果我们运用这样的字、词、句、篇的统整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读听、说、读、写的能力,对孩子的思维水平也是一种训练。
二、课堂导入激活学生,打破防御
平时我们在教学时并不是特别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或通过对话,或是利用图片,三来五分钟就进入课堂。聂老师认为课堂的导入要打破学生的防御机制,激活全体学生。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要怎么做,也是在互动过程中,聂老师让我们慢慢明白,激活全体学生也不是不可能。
聂老师让我们按年级分组,每组选一篇文章,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我们六年级组选择了《我们的春节》一课。想让学生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考虑到时间问题,我们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春节给他留下的印象,如果学生说最喜欢放鞭炮,老师就写下关键词“鞭炮”。肯定还有“饺子”“压岁钱”“年夜饭”等关键词,再分小组交流,并派代表发言,最后再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的春节是什么样的。这个过程全员都参与了,学生也一定很感兴趣,唯一的问题是时间可能不够用。
有一个组设计的是《画风》一课。聂老师又给了我们全新的思路。她让我们围成圈,每个人用自己的身体(声音、肢体动作)来表现出风。我们发出了各种声音,甚至利用道具来表现风,还有组员说出一种风,其他人用动作来表现出那种风。通过这些活动,大家的心情放松了不少,也感受到了风在颤动的树叶里,在飘动的发辫上,在转动的风扇中……原来还可以这样来导入,此刻,所有人都是参与活动的主体了,而不是作为倾听者和旁观者的客体。对课文的理解有了铺垫,对事物间的联系也有了更深地理解。
三、明确教学目标,重整教学内容
聂老师为了让我们对自己在语文课程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有更清晰的概念,要我们梳理每本书的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我们发现语文教材存在内容交叉重叠,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等问题,如三年级讲比喻句,六年级还在讲;三年级写人作文和六年级的写人作文教学目标到底有何不同,都没有明确的标准,为此大家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如何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细化能力培养目标,需要教育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我们语文老师不懈努力。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最基础的,也是考试要重点检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是应该贯穿全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体验性目标,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动力和调控机制,可这后两个目标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体验,获得共情体验;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
两天的培训结束了,真的要感谢聂老师的专业指导和春花老师语文名师工作提供的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不仅获得了很多新的体验和知识,还让我们一起学习的学员们走得更近了,谢谢爱心伙伴们分享的很多好东西,感恩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