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本质在于模仿加刻意练习。
「模仿」听起来是一个很不酷的词,但如果你在新手阶段,则最好接受自己必须「不酷」很长一段时间。
所有行业的佼佼者都是站在优秀前辈的肩膀上,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那些看起来非常需要创新和突破行业。
比如说,在NBA里,球探负责发掘年轻球员,在他们的报告中,通常会列举该球员的优势和缺陷,在报告的最后,通常会附上两个模板,这两个模板是在NBA的现役球员或是退役球员,分别代表了这名年轻球员未来的上限和下限。
在NBA这种极其强调个性的商业体育联盟中,年轻的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经常说,我不是下一个谁谁谁,我就是我。
但阅人无数的球探们知道,这种话只是说说而已。年轻球员们成长过程中,无论是球技还是对于比赛的理解,都是靠着对标这些模板提高的。
年轻球员们自己也知道,他们在深夜研究别人的比赛录像时,想的可不会是「我不是下一个谁谁谁」,而是「他是怎么做到的?」
只有他们确实地达到了某个模板的程度,才有资格谈下一步的成长,或许那个时候,个性和创新会很有帮助。
艺术创作也是一样。
比如音乐创作,被公认为“天才”的周杰伦坦言自己受古典音乐影响很深,尤其是肖邦。
往前推一点儿,香港黄金年代,流行音乐许多都是来自日本歌曲的旋律。
范围放宽一点儿,许多欧美音乐人的偶像都是迈克杰克逊,从他们的音乐里可以听到迈克杰克逊的味道,而迈克杰克逊早期的音乐具有很老灵魂乐的风格。
再往前推一点儿,我们可以看到古典音乐的发展史,那些耀眼的存在们推动音乐历史之前,也是师从上代名家。即使现在来了个外星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科技把音阶玩的出神入化,创作出了和这个世界上所有人做的音乐都不同的作品,它依然是在模仿,因为它用的也是前人用的「十二平均律」在做音乐。
所以只要想学习,就必须模仿,只是程度不同。
那么应该模仿到什么程度呢?
我认为在学习的阶段,应该对准某一个目标,像素级的模仿。
模仿并不会禁锢想象力,没有根源的想象力却很可能是学习的巨大障碍。
不妨把这种像素级的模仿视为「夯实基础」,如果你对标的目标足够优秀,无论是作品还是作者,我们在模仿的过程当中复刻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