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心底,只有在梦里,他才真切的知道,才深刻的体会,父亲对他是多么重要,他是多么的离不开父亲。
然而,无论多么的不舍与不愿,父亲终归还是“弃”他而去,头也不回的“走”了。
父亲带走了,最深沉的慈父之爱,留下了,最坚定的生存观念。
熊伟感觉饿了,便起身准备做饭,却发现米菜皆无,才想起,之前的八天,已经把家里的存粮吃完,还没来得及补充。
他不得不出门上街去购置。
一摸兜里的一扎钞票,便又想起了父亲的辛劳与不易——从眼球手术到去世之前,短短一年多时间,拖着病残而疲惫的身躯,居然又挣了这么多钱,不仅还清了债,还给自己留下了生活费。
这何尝又不是一个奇迹?!
熊伟不禁惊觉,父亲熊耀祖,这个看起来平凡无异,在某些人眼里甚至略显猥獕的老人,身上竟蕴藏着常人难以觉察的无尽力量,每每在别人想象不到的时间或地方,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自己的一生能像父亲这样吗?
熊伟没有底气,缺乏这个自信。
而他这一刻,必须要做的事,就是吃饱饭,从而“活下去”!
因此,他在街上买米买菜的同时,也在思谋着将来的生活。
虽然,学校已经根据他的实际困难,上报了“区教委”,并得到了批复,免除他所有的“学杂费”,以便其继续读完高中,但却需要他自己想法解决吃饭等生活问题。
读书,对于熊伟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他喜欢读书。
吃饭,对于熊伟来说,是一件比非常重要还要重要非常的事情,且不论他喜欢与否。
从买菜到做饭,再到把饭吃完,熊伟考虑了不到半天,就决定了,从此不再上学读书,而是开始干活挣钱。
在他看来,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是挣不够饭钱的,而一个饭都吃不饱,甚至随时会被饿死的人,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
于是他谢绝了学校和老师的好意,转投了退休“居委会主任”指明的“生路”——到街道的“合作社”下属的辖区的“生产组”上班。
需要说明的是,街道的“合作社”,以及下属的辖区的“生产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属于一个新兴事物。
随着“**”的结束,大量“知青”从插队的农村返城,加上城里每一年或毕业或肄业或缀学的高中生和初中生,使就业压力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