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份中科院博士论文的致谢刷爆了朋友圈,大家都在转发,都在被感动着。于是,好奇之下,我也拜读了这篇感人至深的致谢,果不其然,字里行间都能够感受到读书的力量和生命的力量感。
殊不知,这洋洋洒洒可能读起来不过千字左右的文章,是汇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求学之路的艰辛与付出啊!怎能不感人?这也让我想到了前两年的一篇微博热议的一个话题“寒门再难出贵子”,意思是说现在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都来自于那些条件优越的家庭,在当下我们这个社会里面寒门的小孩想要出人头地想要成功比我们父辈的那一代更难了。
当时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异常激烈,有很多人表示赞同,因为他们觉得高品质的家庭教育和教育资源的优越性的确能够决定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多人表示不赞同,觉得这话说得太过绝对。今天看到这篇致谢再想到之前讨论的这个话题,还是觉得很有启发。或许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寒门与不寒门,“贵子”所出的重点在于本人是否真的“贵”,此处的“贵”,贵在坚持不懈,贵在克服万难,贵在心怀感恩。贵在“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整个致谢中,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写在最后的话:“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很多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上大学?我想这就是最好的回答吧。希望归来仍是少年,希望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就是赚到了。没有什么功利心,也没有多么伟大,就是这么朴实无华却又真诚质朴。
也因为这篇致谢,想到了自己写在毕业论文最后的那篇致谢。于是,以最快的速度从U盘中翻出了当时自己的致谢,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也是写着写着就哭了,感动了自己。如今再次读来,脑海里就再一次回想起来那首《凤凰花开的路口》……
如今再次读来,虽然没有了当时情景下的感动,也觉得有些官方和客套,但唯一不变的是那颗真心,真心感恩遇到的一切。突然的,好怀念那个丁香花开的校园,怀念那个时候的我们,怀念师大食堂两块钱的葱花饼,四块钱的盖浇饭……
原来,所谓母校,就是当你再次回想起来的时候,就全都是她的好,她的美,巴不得再一次走进她,拥抱她,但你心里知道,永远也回不去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