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印度电影的观后感
孩子一旦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长就要面临一个问题---择校。片中男女主角在相识后的15年,有了一个很可爱的女儿,皮亚。妈妈对于女儿的教育非常重视,因为妈妈心里一直有一个很固守的观念---好学校,女儿就能学到地道的英语,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不会因为打击而吸毒(所有会遭遇的事情的结局),而且妈妈坚信: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的划分。
老公很爱自己的妻子,所以妻子提出来的所有要求,他都会满足,他一直在做一个好丈夫。所以,为了实现妻子的愿望(送女儿去一所好的私立学校),有些学校会派发名额,所以爸爸们会从夜里12点开始排队,片中,爸爸们的队伍多达254人,大家从黑夜等到白天,有人会带着地毯和饮料罐,就地解决睡觉和小便问题。这一幕是多么的写实,家长们为了孩子到底能作出多大的牺牲,真的很难想象。
片中米塔夫妇并没有那么幸运,他们没有获得免费的名额。所以,他们不得不进行对标性的家长和小孩的培训。他们为了顺利进入最好的学校,爸爸差点给校长塞钱,希望当地领导写推荐信,但是一切都被学校校长佯装的正直击的粉碎。
所以,他们开始装穷。因为学校在录取的指标中有25%的贫困名额,他们举家搬到了贫民区,应付学校的走访。当然,一切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物质贫穷,但精神富有的一家人:希亚姆·普拉卡什。爸爸教会了拉吉如何在工厂工作,妈妈教会了米塔如何应付贫穷,儿子教会了皮亚分享就是爱。在这里,他们开始适应贫穷,享受贫穷带来的富裕感,也最终让他们成功通过了学校的家访。
可是因为希亚姆的善良,拉吉和米塔并不开心,他们开始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盗取的这个名额。他们开始给希亚姆儿子所在的公立学校捐款,公立学校之所以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去公里学校,只有政府的资助,学校的硬件设施自然跟不上。他们给学校捐款,重新盖楼,给学生买课本买教科书。
因为教科书,希亚姆发现了赞助者就是拉吉,这是对尊严的践踏。因为,他们心里坚信:穷人只有接受了教育,才能摆脱贫穷。
拉吉内心的愧疚越来越多,已经积聚起来,他想让校长把女儿的名额让出来。可是教育已经变成了牟取钱财的方式,这里的学生,都是政界,商界,以及法律界人士的后代。校长表明,正是因为你们想进方法,挤破脑袋,进入学校,才有了我们的发展,才有了收益。此时,如果您是家长,您还愿意把孩子放在这个学校读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