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D439:元帝召集那些先前说天变灾难都是为周堪、张猛而发的官员进行责问,他们都跪拜于地谢罪

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439《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二十九卷-01

高高举起,轻轻放

元帝恢复盐铁专卖制度;规定博士弟子的定员为一千人。这是因为朝廷经费不够开支,而民间又有许多人免除赋税徭役,使朝廷无法供应内外徭役的缘故。

出现日食。元帝召集那些先前说天变灾难都是为周堪、张猛而发的官员进行责问,他们都跪拜于地谢罪。

于是,元帝下诏褒扬周堪、张猛,调回京师长安。任命周堪担任光禄大夫,支中两千石俸禄,主管尚书事务;任命张猛当太中大夫、给事中。

而这时候,中书令石显兼管尚书,尚书五人都是石显的党羽。周堪很难见到元帝,虽有建议,却不得不拜托石显代为转达。大政方针的决定权被石显控制。

正巧周堪得了失音病,不能说话而去世。石显又诬陷张猛,让他自杀于公车官署。

当初,贡禹上奏章说:“孝惠帝、孝景帝的祭庙,因为亲情已尽,应当撤除。各郡、各封国设置皇帝祭庙,不合古代礼制规定,应该改正。”

元帝认为有理,撤除昭灵后(高祖刘邦生母)、武哀王(高祖刘邦的哥哥刘伯)、昭哀后(高祖刘邦的姐姐)、卫思后(武帝皇后卫子夫)、戾太子(卫子夫的儿子刘据)、戾后(汉宣帝的祖母史良娣)的祭庙,都不再祭祀,只设置官吏兵卒守护。

元帝下诏,各位皇帝的陵园,以其所在地区,分属三辅管理。在渭城寿陵亭原上预设坟墓,下诏不要把它发展成为一个县,也不要强迫各郡、各封国移民到那里。

秋季,颍川郡水灾,淹死百姓。

冬季,元帝前往长杨宫射熊馆,大肆游猎。

元帝采用丞相韦玄成等的建议,下诏拆毁太上皇、孝惠皇帝的祭庙。


感思:在周堪、张猛被贬(详见读书笔记434、435)的第二年,日食、地震等异象频出,天灾更严重了。元帝心慌,问询给事中匡衡(详见读书笔记437)。

匡衡颇有政治谋略,先表扬元帝上位以来躬身国政、连年大赦,让臣民受益匪浅,然后暗示元帝还要亲近忠良、疏远奸佞,这样国家运势必将更上一层楼。

元帝格外受用,升任匡衡为光禄大夫,将周堪和张猛调回京城辅政,斥责石显一伙,这些谢罪官员多为其党羽。

可惜匡衡在短暂推动了周堪、张猛回朝,其政治理想初步实现职位擢升后,看到元帝未实质打击石显、宦官集团时,匡衡选择与石显合作,对权力格局做出现实妥协。

元帝的惩罚仅停留在口头斥责上,未对诬告者进行实质性处罚比如免官、下狱,使得这种问责成为“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表演。

更未追究背后主谋石显的责任,等于默认了宦官集团操控灾异解释权的现状。

元帝一半清醒一半醉,朝中高层官员大半仍是石显的党羽,所以重归朝堂的周堪和张猛几乎没什么话语权,沦为昙花一现的“吉祥物”摆设。

善于惑主的石显根本没给他们机会。周堪想见元帝一面都难,悲愤之下得了失语症(可能是中风),从此真的彻底“闭嘴”了,不久便郁郁而终。

张猛早年师从名儒周堪学习经学,两人都反对宦官石显、弘恭的专权,主张任用儒臣,整顿朝政。

因此,他们成为石显集团的打击目标。周堪死后,张猛则被石显诬陷后自杀于官署。

恢复盐铁专卖(武帝时期的重要财源)、裁撤冗余祭庙(减少祭祀开支)、限定博士弟子员额(控制太学生供养规模)都是直接针对财政问题的举措。

但元帝优柔寡断,依赖石显处理政务,导致宦官权力失控。石显更关注巩固自身权力,而非国家财政健康。他排挤周堪、逼死张猛,使真正有能力的官员无法发挥作用。

元帝的财政措施本可缓解危机,但因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最终:盐铁专卖未能充实国库。贪腐横行,被宦官及其党羽中饱私囊,加剧官商勾结;

裁撤祭庙减少开支。裁撤祭庙虽由儒臣贡禹提议,但最终决策权在石显手中,他借机削弱儒臣影响力,也未能阻止外戚(如王政君家族)和宦官挥霍;

博士弟子名额虽被限制,但石显安插亲信进入太学,人才选拔被扭曲,使太学成为其培植势力的工具。不仅未提升官僚效率,反而让太学成为石显的势力范围。

因此,这些改革未能真正改善财政,反而加速了西汉的衰败,成为宦官集团排除异己、巩固权力的工具。

周堪、张猛师徒的悲剧结局反映了西汉中期皇权衰落、宦官专权的政治现实。

元帝这种“责问而不惩处”的做法,不仅未能恢复政治清明,反而助长了权臣“认错不改过”的政治风气,石显集团权力进一步巩固,为后续王莽篡汉埋下了制度隐患。

此事件发生在三个关键转折点上:宦官专权制度化-石显首开中书令干政先例;儒家灾异论工具化-从制约皇权变为党争武器;皇权决策空心化-元帝开启“中朝架空外朝”模式。

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元帝一朝,实为西汉由盛转衰关键,其优柔不断,养奸贻患,非独性格之失,实制度之弊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