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乡村提质改造,家门口装上了路灯,开了几年后坏了几盏,但并无人来修。残残缺缺又过了几年,我发现剩下的几盏也灭了,从此之后家门口的路灯就再也没有亮起来了。可能是乡村人多外出,村子里的人所剩无几,再加上在乡里人们普遍睡的比较早,政府觉得等并没有亮起的必要。
有一次妈妈外出天黑后才回来,看到一个夜行的老人,在门口漆黑的路上摸索着前行,借着妈妈的车灯他才敢抬起弯曲的身体,妈妈生怕他摔倒,回家给他拿了一个手电,老人感激地拿者手电回家了。
老人走后妈妈和爸爸讲起这件事,第二天爸爸就开始修理电路,妈妈新买了灯挂在门口,从此之后,每到天黑只要家里有人,不管路上有没有行人都会把门口的灯打开。开始回家的时候我很不解,我问妈妈门口的灯开着干嘛,不能照亮庭院不浪费电吗?妈妈说:“总有人需要它”,听妈妈讲完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门口亮起的这不仅仅是一盏灯,还有爸妈的一份心。后来村上很多人家门口都接二连三地挂了一盏灯,有时候晚上去串门儿,回来的时候走在由各家各户门灯照亮的路上,心里特别的温暖。
回家的这段时间,我也养成了习惯:看到天黑了就去打开门灯,等十一点左右路上再无行人的时候把灯熄灭。这些看似不实用的灯,照亮的不仅是门口的路,还温暖了门口每一个夜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