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高考恢复,一个17岁的农村娃,从冬修大堤上甩掉扁担去应试,幸运被录取。翌年初春上学去前,母亲脱下身上唯一1件御寒毛线衣穿在他身上,并叮嘱说:“儿啊,外面冷,别冻着”。几十年来,他穿上不断新潮的皮衣、羽绒服,尽管暖和,总感觉没有娘当年给的暖心。
他的孩提时代是在六十年代,那时物质极度贫乏,依稀记得每次吃饭母亲都是等家里人吃完后才端碗,那时不懂事,以为是农村里的一种习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母亲省吃节约的高风尚;那时,自然灾害频繁,生产力也很低下,乞讨的人比较多,只要家里还揭的开锅,米坛里还剩得一点点,母亲总要打发小孩弄点给这些人。
七十年代初,他爷爷卧病在床,奶奶操持家务,四兄弟姊妹,三个读书,一个幼小,全家八口人全靠父、母亲出工维持生计。为了多挣工分,已是40岁左右的母亲一人喂养生产队的两头耕牛,白天还出工,靠起早摸黑割牛草,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承受得了的辛苦,也落下了风湿麻木的病根。
他现在早过知天命之年,母亲也已80岁出头,每每外出,母亲总要唠叨叮嘱,在外要小心,早些回来。不管儿女多大了,母亲总把牵挂放在子女身上,对自己的病痛,对自己的不愉快,总是默默忍受,总怕子女耽心。
中国历史上记载着孟母、岳母、佘太君等一些母亲的伟大,但更多母亲的一生都是在平凡中度过。他的母亲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典型农家妇女,给他这个儿子已留下了不少刻骨铭心的记忆。在常人眼中,算不得上什么,且不论它,但在她的子女眼中,尤其他这个长子眼中,确实是平凡中的了不起,母亲的身影显得十分高大。
母亲的爱陪伴着我们成长,鼓励我们前行,温暖我们一生。中国的传统,铸就一代又一代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