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被娃的哭声惊醒,突然想起又是一个哄娃哄得一同睡去的夜晚,原计划睡前要做的事情还有好几件没做,赶紧在枕头底下找手机,定睛一看:凌晨2点10分。
第一件事,先看看各群有没有落回的信息,再刷个朋友圈,了解大家的动态。
不刷则矣,一刷还真不得了,再看时间,已经接近凌晨3点。
但是此时,睡意全无,各种焦虑和担心浮上心头,到凌晨3点半仍然各种辗转反侧。
朋友圈真心有毒,似乎每个人都在忙碌,都在进步,都有收获,谁谁的线下读书会已经开展,谁谁的社群运营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谁谁又开了公众号,并且好评如潮,谁谁的复盘文……
回想自己,仍然在读书日更的路上,其他践行却几乎没有,说好的要发挥自己所长的计划似乎一个都没开始执行。
思来想去,还是无果,最后决定还是用“0秒思考”来对话自己,找到症结––
1、你为什么会焦虑?因为自己进步甚微。
2、为什么进步甚微?没有行动吗?有,读书,日更,给圈友们发布每日亲子阅读分享文。
3、这些都让你没有收获吗?有,读书改变了自己的思维定式,也找到了很多问题症结所在,家庭沟通,亲子互动,工作效率等方面佛山有所改进,生活过得更加充实。
4、既然有这么多的“有”,明知道每个人的起点和情况不一,明知道欲速则不达,为什么还这么焦虑?应该是源于多年的焦虑习惯和要强个性所致。
5、怎么找出路?读书!
实在是难以入睡,打开书本《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虽然是第三次阅读,但每一次的阅读都能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焦虑感稍稍降低一点,估计这焦虑症太过顽固,得需要多次阅读,察觉和践行才能根治。
读完第一个部分已经是凌晨4点多,但基本上已经找到问题答案,安心入睡。
早上起床,将所感所得记录下来,以此来提醒自我,在以后偶尔间歇性发作“喝朋友圈毒鸡汤焦虑症”时,好好回看好好平复自我!
大多数人对于自我的认知通常会从3个方面来定义:
1、基因所致,我爸妈都这样,所以我也这样。
2、心理所致,因为小时候我爸喜欢对我发脾气,让我记忆深刻,原生家庭的影响,所以现在我也是暴脾气。
3、环境所致,你看吧,他们都这样,我想脾气好不行,所以我也这样了。
这三种定义会有一个共同点:从外界来找原因,认为自己的所有状态都和他人有关。
这样的人通常是属于依赖型人格,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就开始推卸,却不会从自我身上找原因。
此前的自己,就经常会冒出“如果不是他……我会……”的习惯性想法,原来自己的心智一直都不成熟,遇事不敢承担责任,总是从外面在寻找原因,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自己的焦虑感越来越强。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改变“依赖型人格”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自己学会承担,学会做君子,成为“独立型人格”,有3个好习惯必须达成––
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
1、积极主动
从积极主动做起,这4个字虽然看似简单,似乎每个人都在做,但真正做到的人很少。
首先,一定不能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在做事之前,是否有真的积极地做出选择。
前两天,收到市图书馆的信息,问我能否在1月份过去做个公益的读书会活动,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手头工作比较忙,而且自己的读书计划时间也有些紧,要不这次就不去了,等到工作梳理清楚,自我修炼成长得足够好再去。
正准备发个“抱歉”过去,但心念一转,这似乎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而且一直强调自己应该学会积极地做选择,只要想做,时间一定可以排出来!
思考3秒后回复:好的,请把具体时间发给我。
回忆此事件,很庆幸在那一刻让自己做了积极主动的正确选择,不然此刻会各种悔悟。
现在知道要积极主动地对事情做出选择了,接下来应该要做好关注圈和影响圈的事情了。
关注圈和影响圈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俩是一个同心圆的关系,中间的小圈是影响圈,外围的大圈是关注圈。
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喜欢去关注到一些无关事件,例如现在信息化时代的各种碎片化信息,热点事件,八卦新闻,还有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讨论,或者自我感受的过度关注,抱怨、焦虑,担心等等,久而久之,人们就会把关注圈越放越大,不自觉地去关注那些和自己几乎无关的信息,等到重要事情没有做好时,又会习惯性地抱怨、焦虑,慢慢地负能量出现爆棚的节奏。
影响圈,则不言而喻,指的就是当下我应该要做好的重要事情,而且能够通过自我的能力做得越来越好,可以把影响的范围扩得越来越大,从而关注圈就越来越小了,慢慢地你的生活就会有更多的正能量。
像我的这种时不时就会冒出的间歇性发作的“焦虑症”也是因为之前的自己过于去关注关注圈,在不知不觉中流掉了时间,也缩小了自己的影响圈所致。
但关注圈通常会在我们不察觉时在悄悄发生,使得人们对它和关注圈很容易混淆,回顾自我的焦虑原因,好好察觉一下,有无把它俩混淆而让自己无端焦虑浪费时间的事情呢?
有!因为前段时间我参加了行动营的学习,链接了很多优秀的牛人,刚开始链接时一腔热血,想要和他们好好聊聊如何学习提高自我,但是慢慢地发现自己似乎有些跟不上他们的脚步,也不知道从何开始链接,有好多个仅仅只是通过了好友验证,来了场自我介绍后再无下文。
好好思考一下,链接不上的最大原因还是在于:自我修炼还不够,如果自己足够强大了,牛人们讨论的线上辩论赛、社群运营方案、快速阅读快速写作······我也能跟上脚步了,而不是巴巴地在后面跟着看着,一片慌乱茫然。
这样看来,我去盲目的一味链接其实也有扩大关注圈之嫌,我更应该做的是静下心来,好好精进自我,扩大自己的影响圈,做到,就是真牛!那时的自己也会离牛人的脚步越来越近。
想到这里,察觉到自己在做的读书和写作,是件正确的事情,自我的焦虑感下降了一些些。
2、以终为始
让自我的精进更加有效的第二个好习惯是以终为始,经常提醒自我,你的精进最终目的是什么?清楚了目标和方向,你的前进步伐会走得更加稳健,但是也很容易在中途时迷茫失措,让状态不够稳定,像我现在的状态:一会意气风发,一会情绪低落,一会焦虑担忧·······
最好的方式就是给自己建立一个类似灯塔的原则,让这个原则来照亮前进的道路,当状态不稳时,抬头看看灯塔,低头看看自己所做的事,是否合乎原则,对则继续前进,不对则及时调整。
我们每天在做的事情很多,到底应该关注哪些呢?是以工作为中心?还是家庭为中心?还是自我学习成长为中心?还是其他?
看到这个问题,在思考原则上,我想了很久,我的个人灯塔原则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确定?因为上述这些:工作、家庭、亲子、学习我都觉得重要,都想抓,怎么去分辨当下我在做的这事是否正确呢?最后,我想到了我要做好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每件事情做好,都可以让自我变得更好!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所以我的灯塔就是:当下在做的事情,是否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好?如果有,那就点头给自己加油,如果没有,赶紧调整策略。
回头看看自己这一周再做的事情,读书写作,可以精进自我;好好工作,和领导沟通愉快,按时提交任务,并且学习了新的工作技能;亲子陪伴时,坚决不看手机,女儿也不再到处翻包翻口袋找手机,而且阅读主动性越来越强,每晚都会拿着书来找我要讲故事;给父母买他们必需的生活用品,使用陈述性语言和父母沟通,少带个人情绪,学会尊重和坦诚,感觉到家里的气氛越来越和谐。
想到这,我的焦虑症已经好了很多了。
3、要事第一
有效的时间分配和清晰的个人管理,绝对是事情高效完成的必要习惯,而要做好时间分配的最好方法就是:要事第一。
我们每天在做的事情,基本上可以分为4个象限:
1、重要又紧急的事情
2、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3、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
4、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
从前我的处理方法是先做1,但经过一段时间发现这种做法不但错误,还把自己弄得很累,效果也很一般,但从第一次读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后,对上述的1、2、3、4如何安排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了——
1、少做甚至不做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比如:看电视,刷手机,聊八卦,看人直播打赏等。
这些事情不做也不会对生活有多大影响。
2、有些人看起来很忙,但是工作效率和业绩却很低,往往是做多了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如:订机票,订餐,帮领导救火忙这忙那,通常遇到这样的事情要懂得授权,或是少做,多做无益。
3、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我们也要少做,做多了会把自己弄得压力很大甚至崩溃。
4、多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例如:学习,自我战略发展,陪伴孩子,父母,培养公司下属,每天为自己列一个时间区域出来来专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如果这些事情放着不做,他们会变成又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来压迫你,搞得生活更加忙乱,效率更低。
现在想想,自己最近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在做重要的事情,也没有耽误工作的节奏,一切如常,还有什么好焦虑的呢?
当我书本读到这儿,自我的思考到这里时,焦虑感基本平复下来了。
今天早上,打开手机,看到我的学习小组组长分享的一段话,觉得正好有利治愈我的焦虑症,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很多事情上,做一点点是没有用的,因为大部分人也都会这么做。重要的是,能不能持续积累,让自己的优势体现出来,这才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多做纵向比较,持续精进,坚持下来,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圈,更早实现从“依赖型人格体”转为“独立型人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