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老家过年,发现父母的互动模式非常可笑,细想想自己跟他们的互动模式差不多。
公婆70多岁啦,有时候看起来他们像两个小孩在玩游戏。比如本家大娘来串门,由串老亲戚说起了陈年旧事。有家老亲戚已经走动了好多代,现在还在来往, 婆婆是个聪明人,说这家老亲戚很讲义气,断不得。公公插话说,几十年前这家老亲戚曾经帮了他大忙,免掉了他几千块钱的贷款。婆婆眼睛瞪着公公,跺着脚,不让他说,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婆婆越是不让说,公公越是气恼,嘴唇开始抖动起来,他说话开始结结巴巴。婆婆看到公公非要说下去,他拉着大娘走出屋外外。公公感到非常尴尬就给我讲,几十年前这家老亲戚曾经豁免了他家几千块钱的贷款,公公说人家的恩情不能忘,一定要把这个老亲戚走下去。
其实这件事情我早就听说过。老亲戚家有人在银行上班,当时豁免了贷款。有人说是生产队贷的款,后来分摊到各家各户,银行能追来多少就追来多少。还有人说国家已经对生产队贷的款进行了豁免,银行为了积累资金,趁着老百姓不知情的情况下要还贷款 。不管怎么说,这家老亲戚不会自己掏腰包把几千块钱的贷款垫上去,他也不会冒着违犯规定给公公家豁免掉贷款,我认为亲戚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豁免贷款,落了个人情。
婆婆为什么不让公公对外人说呢?婆婆解释道,因为有本家大娘在,他跟这个老亲戚也有亲戚,当时他家的贷款没有豁免,怕他心里不平衡有意见。
公公为什么要说呢?他想告诉他人,老亲戚对我们家有恩,我们要报答他。他的理念是有恩必报,不能忘记别人的好。
理性分析婆婆有道理,公公说的也有道理。即使公公说出来,也不会发生什么大的问题。
我关心的不是谁对谁错,关心的是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互动模式?这样的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婆婆脑袋瓜灵活,反应比较快,他从心里面瞧不起公公,觉得公公反应慢,脑袋瓜死板。婆婆自以为掌握了真理 ,平时都是他说了算,公公只有听的份儿了。日常生活中婆婆干的都是巧活,体面的活儿,公公干的都是粗活、累活。他们两个人谁也离不开谁,也都彼此关心着对方。
解决他们矛盾的核心点是什么呢?尊重!只要做到尊重,这一切冲突就会烟消云散。比如说不管公公说的对还是不对,尊重这个生命体,给他说话的权利和自由,他说的话引起的后果由他自己来承担,比方说本家大娘可能会表达自己的不满,也可能对公共进行话语攻击。我想经过几十年的训练,在公共场合,公公说话不再随性,而是会选择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
几天的生活,我发现婆婆总是以保护公公的名义控制公公,不让他说话,不让他做某些事情。婆婆承担了妈妈的角色,公公就像逆反的孩子一样,你越不让我干啥,我偏要干啥。婆婆像保护大孩子一样保护着公公,公公内心是不舒服的,他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他的人格没有得到尊重。
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尊重他人呢?尊重是相互的,也是能够传递的。如果公公婆婆的爸爸妈妈用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们,他们也会以尊重的方式对待伴侣和孩子。尊重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就会以尊重的方式对待其他人。尊重也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必备因素,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和矛盾,大多都是由不尊重而引起的。
怎样做到尊重他人呢?知道和做到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都知道尊重他人,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我觉得还是先从改变人的信念入手,不断在心中、头脑中根植下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独特个体。对这个生命不比较,不挑剔,不批评,不指责,用好奇的心去观察,去倾听,去了解就好了。
要想让别人尊重你,你要先尊重别人。这句话适合亲子之间,伴侣之间,朋友之间等等都适合。如果一个父母用不尊重的方式教育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他会以同样的话语,同样不尊重的方式埋怨、批评父母。这种情况,在每个家庭中多多少少都会存在。
你尊重别人了,别人不一定尊重你。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件常常发生。我认为这个“别人”没有体验过尊重,不理解什么是尊重;也许他的情绪蒙蔽了双眼,看不到尊重;也许他的素质低,承担不了尊重。
要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睦的家庭生活就要营造尊重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