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城市里的人。
焦虑自己的前途、焦虑房子车子、焦虑父母养老、焦虑孩子教育...
作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一名女性,一位孩子的妈妈,有一份焦虑让我无时无刻不记在心里,不敢松懈。即使有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忘记了,但是某些时候会下意识的提醒自己:作为一个母亲,这件事你绝对不能懈怠。
比如,做一个梦来提醒自己。
那天,我和小朋友去看电影,电影非常吸引人,我看入迷了,小朋友对我说:妈妈,我不想看了,我想出去玩一会儿,在外面等你看完。我说好。(我居然答应了)
接着,看完电影,完全不见踪影,我四处寻找,仍然无果。
于是我寻遍了商场的每一个角落,边寻找边寻求帮助。我非常慌乱,甚至想不起来应该找谁帮忙,我想发个朋友圈请朋友帮忙寻找,眼睛却没有办法从人群中转到手机屏幕上。
也不知在何时,身边有人给我看了一段监控视频,视频中一个中年长发男子将小朋友抱起就跑,消失在人群中,我只能模糊的看到他的侧脸,却无法辨认他的长相,一种不详的预感让我越发慌乱。
接着,我到了小朋友被抢走的地点,有目击者告诉我:人贩子一般会事先联系好买家,抢到小孩后立马交易,一般不会超过1个小时,你的孩子多半已经被买走了。
我几乎感觉自己完全瘫软无力,脑袋一阵嗡嗡声,一种无助的感觉在心头蔓延,我甚至开始想象孩子被虐待、被毁容、被断肢。
我大声吼叫,把自己吼醒了。
当然,这只是梦。
当我发现自己还在自家床上,看见小朋友正在呼呼大睡的时候,眼泪伴随着巨大的幸福感流了出来,这是一种真实的失而复得的感觉,这种幸福感绝不亚于去海岛度假、去沙漠看星星、吃一顿海鲜大餐...
小的时候,我住在一个小镇,镇上居民不多,几乎都互相认识,大家关系都还挺好。街上有一个小卖部,一个老婆婆和她女儿女婿一起经营,卖些柴米油盐和小副食,小生意做的顺顺当当,买主多的时候会有些许繁忙。家里有个小男孩儿,应该比我小几岁,一家人开开心心。
突然有一天,一个消息让整个镇子都慌了,这家的小男孩儿不见了!报了警,全镇的人帮忙一起寻找,都没有找到,这个家瞬间没有了欢声笑语,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后来的几年,夫妻两人因为孩子丢了离了婚,老婆婆因为孙子丢了生了病,孩子爸爸为了找寻儿子欠下很多债,精神也变得不正常,随后,20多年的寻找,都没有结果。
在我的记忆里,这家人的不幸常常成为我们父母“吓唬”我们的例子,我只记得,那时的我清楚的知道,我必须时刻跟紧爸爸妈妈,不然就会有人贩子将我带走。
长大后,我自然不怕人贩子了,直到有了自己的小孩。
2014年,我看见出了一部黄渤的影片,就兴致勃勃买了票。本来怀着去看喜剧电影的心情走进电影院,谁知却是如此虐心的电影,没错,就是《亲爱的》。
电影里丢孩子、找孩子、抢孩子、爱孩子的镜头,我无不感同身受,电影看了多久,我就哭了多久。
走出影院,我对家人说,早知道是这个剧情,打死我也不会来的。
从那以后,买电影票之前,我必须先看剧情介绍或者影评,不是怕看哭了丢人,而是不敢去承受那种虐心的疼痛。
拿出手机随便一搜“人贩子”,出来的是“没有我拐不走的孩子”,“人贩子的新招数”,“人贩子最新骗术,家长们要当心了”,每一篇文章都触目惊心,无一不在刷新我们的底线。
中央电视台的全媒体公益寻人服务类节目《等着你》每周都会有一期节目,每看一期,就多一份同情、多一份庆幸、多一份担心、更多的是多了一分焦虑。
我们完全想象不到14亿中国人中,有多少家庭在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消息的痛苦,有多少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寻找着自己的至亲,又有多少家庭是失而复得、破镜重圆的。
更多的是,目前还家庭健全的家庭,背后深深的担忧和焦虑,因为不知道哪一天,这个灾难是否会降临到自己的家庭。
在我们呼唤严惩人贩子的时候,除了转发朋友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做好自己,才是尽责的第一步
带孩子的时候,要专心,路遇熟人搭讪的时候,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不要为了聊天,不管不顾孩子的情绪,给了坏人可乘之机。
带孩子的时候,不要做“低头族”,看手机而丢了孩子的新闻不止一次两次了,人贩子最喜欢低头族父母了。
带孩子的时候,记住孩子的特征,不做马大哈父母。有的父母连孩子当天穿什么衣服都会不记得,更不用提关键时刻怎样寻求帮助了。如果你实在是记不住,可以事先拍一张照片存下来。
发朋友圈的时候,无需暴露孩子过多的细节,比如名字、地址、年龄等等,这样能更好的保护孩子。
其次,帮助孩子树立警惕心,多教孩子关键时刻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前段时间一个7岁杭州男孩教科书式的报警在新闻上多次报道,再次提醒了我们在对孩子安全教育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喂,我是一个小孩子,我爸爸妈妈莫名其妙不在家,我一个人特别害怕,我本来在看我的游戏视频,但是爸爸妈妈莫名其妙走了...”
报警电话接通后,小男孩虽然感到害怕,但是仍然口齿清楚、逻辑分明地讲清楚了家庭住址、报警原因等等,并且按照警察的叮嘱在家里等警察的到来。
虽然后来是小男孩父母去车库取东西,并且很快回到家中,并无意外发生。但是这个孩子教科书式的报警给我们提了醒。关键时刻沉着冷静、思路清晰、警惕性高都是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去做的。
再想想周围的事情,前几天,小区物管处有一个小女孩,看起来5岁左右,可能是找不到家里人,被物管保安看到,带到了物管办公室。
这个孩子全程在哭,对于物管人员的询问一句都答不上来,家住哪里、父母名字、家人电话一个都答不上来,最后物管人员没有办法,只好将孩子送到了派出所。
相较杭州的7岁男孩,这个女孩的反应确实让周围的人束手无策,没有办法帮助她。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走丢了,能冷静面对,并准确说出线索求助吗?
女孩遇到的是好人,愿意帮助她的好人,但是如果有人蓄意为之怎么办呢?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家孩子幼儿园做的一个测试,由孩子不认识的人扮演人贩子,用各种方式去引诱幼儿园的孩子,结果跟着“人贩子”走的小孩占了大多数,能提出质疑的孩子寥寥无几。
通过这次测试,很多家长感觉细思极恐,默默的回家给孩子恶补防拐骗的办法。其实,我们需要做的是教孩子识别危险。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三点,帮助孩子学会珍爱生命、判断危险,以及怎样应对危险。要有判断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的基本能力。
这个暑假,我的家乡就有三起未成年人意外死亡的事件。
高三学生高考后下河游泳,不幸溺亡;高一在校学生周末放假再餐馆喝酒,一位同学不慎坠河,另一位跳河去救伙伴,结果双双溺亡;高三女生在高考失利后,觉得前途渺茫在学校宿舍楼坠亡。
看上去这几起事件都是意外,非常令人痛心,其家人的心情我们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但是仔细想来,这些不幸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因为孩子不懂得判断危险,在明知道河里不能游泳的情况下,下河游泳;明知自己没有救人的能力,却选择下河救人;明知道成功的道路不仅仅高考一条,却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判断危险的能力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最起码他/她是知道这件事情可能会有危险。
去摸插头会让自己触电、玩火可能会烫伤、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去游泳可能会溺水、跟陌生人走可能会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等等。
当然也并不是因噎废食,因为怕危险而放弃探索,而是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怎样正确的应对危险,用正确的方法让自己远离危险。
古有“儿行千里母担忧”,今天,儿在身边仍然担忧。
只有当孩子有了危险认知能力、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如何应对危险的时候,家长的这一分焦虑才会减轻一点点。
有人会埋怨,国内环境如此,中国父母才会如此担忧,事实上,只要是父母,全世界父母都一样,都会为孩子的安全、健康、成长而付出、而焦虑。
我们或许应该学学西方国家的父母,多一些放手,让孩子多一些尝试,多一些鼓励,在设定的、合理的安全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去认识危险,记住危险,化解危险。
焦虑所至,爱之所至。
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平衡而已。
(文中图片全部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畅聊聊,一位职场妈妈的公众号,和你聊聊女性成长的那些事儿。 公众号刚刚起步,你的每一份关注的目光,都将助我一段成长。)